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山有路:当青春于生命中消亡

(2006-05-24 13:20:43)
分类: 书山有路
   今天整理电脑里的文字,忽然发现一篇当年曾经是小E的老E出书时给他写的一篇书评,而现在,已经是不知曾经是小E的老E身在何方了。又仔细想了想,原来那么多曾经一起走过一段岁月的人都已经失去了联系。不过,大约人生本该如此吧,祝所有勇往直前走在路上的朋友天天快乐!书山有路:当青春于生命中消亡
书山有路:当青春于生命中消亡
    当青春于生命中消亡
            --谈谈小E的《SARS·少年·高跟鞋》
 
    文/曾经是雨燕的北纬雨燕
 
    当老E还是小E的时候,他的作品就常常弥漫着异常雀跃的死亡气息。尽管有时词句中并未提及丝毫与死亡有关的事宜,但主人公那种行事的诀绝与极端却是死亡专有的。

    我之所以用雀跃来形容这肆无忌惮地弥漫着的死亡气息,是因为我从来没有在小E所描述的死亡中读出令人窒息的沉重,至少字面上是如此。那些在瞬间失去生命的个体似乎都有着一种潜藏的类似于解脱的快乐,欢欣地向着归属地迈进。这样蛮好,死亡本就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若是还要给这沉重再用沉重的的修辞层层包裹,那读起来才叫活受罪。

    所以,《SARS·少年·高跟鞋》依旧沿袭着小E用文字玩转死亡的风格,诡秘而驾轻就熟地将所有的伤感、反叛、探索、希冀贯穿于其中。我不知道是小E的文字让死亡变得格外妩媚,还是死亡修饰了小E所有落于笔端的故事,总之,少年每次的死亡都使我脑海中浮现出一枚飘坠的蝴蝶。

    解读作品首先要解读它的题目。《SARS·少年·高跟鞋》中,少年自不必说;至于高跟鞋,据一位心理学家说所有的女孩子都向往过妈妈的高跟鞋,这种向往究其心理原因实际是一种成长的渴望,渴望成熟,而有时,高跟鞋又是一种性的暗示;再来说SARS,作者是把它当作标榜非典型青春案例的标签?或是“死亡”的代言?又或者干脆就是顺手牵来的流行元素?不得而知。总之,题目的三分天下,已然昭示了整篇文章的三大主题。

    文中少年在成长的道路上猛跑,反反复复地尝试成长的惊悸与快乐,有时甚至可以说是在肆意胡为中品味反叛的快感,男孩女孩们用自己的经历展开着青春所能带来的所有故事,享受过程,而根本不去考虑结局的非典型爱情,都是文中所极力体现的。想起从前看过的小E的照片,那张脸不驯、不羁,张扬的就完全是青春消亡前的状态,很符合这篇小说的特质。所以,对于少年的死,我比较愿意将其视为一种青春的消亡;一种成长所需付出的代价;一种踏入天使与魑魅魍魉并存的成人社会之前,告别鲜活的生存状态的仪式。它只是将许许多多的青春个案融汇于文中的少年一人身上,显现出或东或西的岔路迷茫。把它当成人生中的逗号,表明生命的延续;把它当成人生中的句号,表明青春的死去。

    “我们是这一季的祭品,
    青春祭坛,
    谁来拯救我们的青春。
    阿弥陀佛
    阿萨拉姆
    艾拉以坤
    哈里路亚......”

    这歌词适用于任何成长的故事,也适用于任何成人在回忆的道路上喃喃自语。所以,文中“后来,当他作为一个鬼回忆往事”后面的潜台词,或许是一个少年时代曾经肆意挥霍青春的成人对青春的缅怀与祭奠,怅惘着自己不再有灵活的思想、冲动的勇气,肩膀上除了沉重、沉重,便只有僵硬的头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