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交河故城出来前往吐鲁番的西郊“坎儿井民俗园”去参观这种古代遗留下来的地下工程。

这里的水可以喝,很冰凉,导游告诉我们刚装上来的水,不可以马上喝,要放一会儿,不然太凉喝了嗓子会突然间沙哑。
坎儿井是古代吐鲁番各族劳动群众,根据盆地地里条件、太阳辐射和大气环境的特点,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是吐鲁番盆地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的一种独其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
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涝坝四部份组成。竖井,主要是为挖暗渠和维修人出入出土用的。竖井口长
1米,宽0.7
米。暗渠是坎儿井的主体,高约1.6米,宽0.7米。明渠,就是暗渠出水出到农田之间的水渠。涝坝,就是暗渠出水口,修建一个蓄水池,积蓄一定水量,然后灌溉农田。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近千条,全长约500O公里。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并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每条坎儿井的长短各不相同,长的可达20公里,短的只有100米左右。最古老的坎儿井是吐尔坎儿孜,它位于吐鲁番市恰特卡勒乡庄子村,全长3.5公里,日水量可浇20亩地,至今已使用了470多年了。如今,仍浇灌着大片绿洲良田。
修建坎儿井的模拟工程雕像,告诉我们坎尔井的修建程序,在正个参观过程中,让我惊叹旧时代的人民是如此聪慧,用勤劳的双手建造自己的家园,给后人造福,留以历史灿烂的文化!
坎儿井的洞口离地下水最高可达十米,这是在地下工程参观时仰视拍摄的洞口。
参观地下坎儿井工程,经过一道葡萄树长廊,走在下面终于有了一丝丝的凉爽。
傍晚时分,夕阳照在身上,仍旧是很烫人!我们要乘车前往饭店晚餐,然后去火车站坐卧铺一夜前往下个目的地:敦煌~~莫高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