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焦点访谈》,曾经那不是一般的火,曾经许多部委和地方大员,听到这四个字心里就直哆嗦;曾经有说情者在央视大门口排着长队等待接见,那玩意快赶上今天的信访局了;曾经有亿万热情观众每晚翘首以盼,有中央领导对此栏目赞不绝口,连从来不爱题字的铁腕朱总理也专门为栏目题字,“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活干到这份上,话说到这程度,对于今天的中国任何一家媒体来说,那堪称“无与伦比”了。
可惜啊可惜,后来的《焦点访谈》不知咋地,日薄西山,每况愈下,越看越不是个东西,一年难得一监督,天天捷报凯歌还。并且,很多“表扬与自我表扬”的内容,往往无病呻吟,无关痛痒,狗尾续貂,手法拙劣,大事说不了,中事说不全,小事说不好,许多“焦点”纯属生拉硬扯,刻意制造,距“焦点”谬以千里,开个玩笑,如果把《焦点访谈》比着一个射击的靶子,过去几乎是枪枪十环,而现在几乎是天天脱靶。看后不知所云,不明就里,如此《焦点访谈》,不看也罢,看后让人实在大倒胃口。
相信CCTV的记者、编辑们汉语言功底都在我之上,但为准确起见,我今天还是翻了一下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我孩子至今仍在使用的《新编小学生字典》,在第167页上重温了一下“焦点”二字的标准解释:焦点——比喻争论的集中点或问题的关键所在。依本人粗浅理解,所谓“焦点”的东西,应该是有着不同看法和见地的,甚至观点论争比较激烈的,为社会公众普遍关心的一些话题。当然,这里面既包括正面的也包括负面的,有些东西应该是独家的或者说是率先披露的,必要时更应有其犀利的目光和鲜明的观点。如最近国庆大阅兵中国乃至世界的好评如潮,这就是焦点,怎么访谈、怎么反映就大有文章可做。
但遗憾的是,大多时间,现在的《焦点访谈》在内容上几乎是一边倒的“莺歌燕舞”,在风格上也几乎是“稳吞水”似的“潺潺流水”,无内涵无观点无新意,食如鸡肋,味如嚼烛,这种人为制造的所谓“焦点”,大多因“非典型性焦点”而对社会和民众毫无影响力可言,说白了,很多东西可以说是“三无”的“垃圾产品”。
10月4日播出的《焦点访谈》的内容,就是“非焦点性焦点”的典型代表。难为了央视评论部的记者们,不远千里,劳心费力,跑到东北的大山里,去拍了个当地林场职工举办“采摘五味子比赛”的新闻,双节期间反映东北林农们快乐而有意义的一天,这本来也没有什么错,放在新闻频道反映反映,或者作为“乡村大世界”的特别内容娱乐娱乐都可以,但放到每晚黄金时段的《焦点访谈》里播出就有些莫名其妙了,相信央视记者和编辑们自有其甄别和判断能力,但作为一名普通观众,对这样一档相对严肃的政论节目,居然如此“儿戏”地进行“焦点访谈”,怎么看怎么别扭。
或许,CCTV《焦点访谈》制造这样的“访谈”有其深层原因不为人知,但以我小人般狭隘的分析推断,可能有这样一个线索,时值双节佳庆,实在无甚好内容的节目可播,正好有台领导或记者去东北林区采访、“旅游”或“回乡探亲”,品了山珍,喝了高粱,拥抱了青山绿水,呼吸了天然氧吧,为东北大山的壮美和东北大汉的豪爽所感动,极尽兴奋之余,便策划组织了这么个山野活动,所谓新闻不就那点破事,不是焦点可以强行聚焦,没什么用也没是错,长假无趣,节目无聊,开心就好,轻松便行,权当是节目组为祖国60华诞助助兴,算是《焦点放谈》娱乐版,这不正是CCTV新闻改革的最新成果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