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轰央视春晚!

标签:
春晚央视东北二人转中国传统文化赵本山山寨建国60周年娱乐 |
分类: 时评天下 |
平地一声春雷,春晚杜绝假唱。这条消息一经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立马引得一片喝彩。春晚盛宴,万民追捧,然一台节目皆为假唱,这算是哪门子春节大餐?难怪有人调侃“中国人制假,从春晚开始!”春晚假唱,名义上是为了播出效果,实际是某些官员为追求政绩害怕失误担责,而在除夕夜给亿万观众强行戴上的一个“安全套”。
众所周知,春晚难搞,难就难在众口难调,但作为中国人的春晚,应该涵盖不同地域文化、不同生活习俗、不同欣赏品位,而今的春晚,似乎仅仅是北方人尤其东北人的春晚,而真正蕴涵丰富文化底蕴的中原、江南和岭南文化等,在其中的展示微乎其微,我们不否定京城是中国的文化之都,但央视春晚作为全国人民乃至全球华人的“年夜饭”,应该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代表性,相对单一的、狭隘的地域文化倚重不一,以篇盖全,反而倒了很多人的胃口。
春晚也不应成为庸俗的“名利场”和“关系圈”,每年春晚,导演组为照顾张三、李四、王五、赵六,往往费尽心机。明明是独唱节目,却被弄成不伦不类的小组唱,四五人扎堆唱一首歌,而真正的原唱者在其中只落得一两句歌词,由于不同歌者对歌曲的理解和演唱技巧不一,独唱与合唱的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一首经典好歌也可能被糟蹋得不成样子。更有甚者,一年里在其他文艺晚会难觅影踪,也没有任何的成名之作,但每年春晚,几乎都有扎堆的份,举例一人,有个女歌手,名叫眉佳,即为其中的代表人物。
十几年红遍大中国的本山大哥,确实给人们送去了不少欢乐。如果说前几届春晚本山小品确是美味的“东北乱炖”,但近年的东西多为家常的“干扁肉丝”。本山有名了,有钱了,可偏偏没有生活了,许多东西胡诌乱侃,牵强附会,让人在“强制观赏”中“强颜欢笑”,味如嚼蜡。说白了,这是本山自身文化底蕴枯竭之限,更是成名后日渐脱离生活之困,感觉当上“东北二人转”“总舵主”的赵本山,身上越来越散发出一种暴富后的农民企业家的气息,今天拍个破电视剧其实没几人看,明天又想改买破手机,顶多又当个“山寨主”,他最大的贡献是把“二人转”表演形式推向了全国演艺市场,养活了一批民间艺人,成为全国小剧场中最为低俗的一档节目。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东北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相对贫乏的区域,因为贫乏,所以贫嘴,虽然形成其自身特色,但贫嘴的东北文化绝不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全部!今天,我们如果把“东北二人转”中的“忽悠”作为当下中国文化的范本,那将是中国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莫大悲哀,本山小品败走美国已经很说明问题,说明央视春晚推崇的并非什么先进文化,而恰恰代表的是一种低俗文化和无聊文化,这种文化或许可以成为春晚的一碟佐料和补充,但绝不应成为长期霸占全球华人文化年夜饭桌上的正餐和大餐。
春晚,曾经给过我们良多温馨的感动和回忆,而今天的春晚,则更面临着多重压力和挑战,如果不在困中求变,变中求新,而是故步自封,甚至“病急乱投医”,不管好歹一味押重宝于本山,既平添他本人巨大的心理压力,其“黄金搭档”宋丹丹不久前的退出声明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同时,也严重窒息了其他喜剧小品形式的创新和发展。由此看来,本山小品绝非春晚“亮点”,而可能成为“毒药”。不信,哪年春晚,大胆放弃本山这块“鸡肋”,力推新人新作,精心打造打磨,说不定能出奇制胜,问题的关键是,央视是否具备一点艺术的冒险精神?如今这地球离开谁都照转,相信没有本山,春晚同样出彩。
央视的传统和保守,已经扼杀并正在扼杀春晚的观赏性和群众性,央视文艺导演们的媚俗之气,在春晚中表现的愈发露骨。那种封闭式的“闭门造车”,那种一成不变的演艺模式,那种大开大阖的奢华场景,那种一年只看几张老脸垄断舞台的僵化感,那种靠几个所谓“名嘴”“大腕”空洞煽情的搞笑作秀,所营造出所谓“太平盛世”的热闹光景,让人看后越来越倒胃口,越来越觉无聊。其实,中国很大,人才很多,资源很广,为什么堂堂央视的春晚竟如此缺乏创意和品位,究竟是体制、观念、人才、技术,抑或其他更深层次原因所致?2009,适逢建国60周年,理应成为央视春晚的一个拐点,更希望成为春晚变革的元年!
央视春晚的强势品牌地位绝非一般节目可以比拟,这种超强的优越感非但没有成为其前进的动力,反而成为止步不前的包袱。春晚并非没有竞争,想当年湖南卫视曾经以全新的运作模式和春晚创意,拟向央视春晚叫板,而央视凭籍权势的干预,让湖南卫视知难而退,但压制终归不是办法,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质的提升才能聚众服众,否则,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山寨版”春晚的跃跃欲试,观众兴趣和选择将更趋多元,本已穷途末路的央视春晚,其终结的末日也就为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