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近日看央视《新闻会客厅》专访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先生,央视主持人李小萌的一些问题可谓犀利,而久经沙场的王勇平先生回答更为精彩。
记得其中一个问题是问,有人说您是向公众道歉最多的新闻发言人,是这样吗?王先生在阐述了道歉的充分理由后回答:我想每一次道歉后面带来的工作是我们加倍地努力,道歉是为了以后不道歉,或者是少道歉。在时下,作为一个国家部委的发言人,有如此胸襟和气度,实属难得。
想到了一次赴某酒店就餐,点家常菜一二,服务员一口回绝,没有!再点,依然是“没有”二字,作为服务业的酒店,本当以满足食客需求为目的,一些菜料临时没有亦属正常,但服务员反复回答的“没有”一词,就如同新闻发言人的“无可奉告”一样让人如梗在喉。
于是,本人想到一个智力笑话,欲测试一下服务员的反映能力。便将服务员叫至身旁,说要给她讲个小故事,说从前,有个白痴,长大不会说话,凡事只会说“没有”两字。一天,有人逗他,问他你有爸爸吗?回答说“没有”,又问,你有妈妈吗?依然是“没有”。本人突然转问服务员。小姑娘,你听过这个故事吗?岂料,服务员反映挺机灵,并没有直接说“没有”,而是回答“不记得了”。
通过测试,证明服务员智商并不低,为什么当客人点菜的时候,怎么就“一问三没有”呢?看来还是服务意识和服务技巧不到位的问题。但服务员似乎很委屈,再三解释,因为我不想欺骗顾客,我是实事求是。想想,服务员真是诚实的“可爱”。
联想到作为服务行业的铁路,有句比较流行的话就是“旅客永远没有错,我们永远有不足”。面对旅客货主的希望和诉求,如果首先不是考虑怎么想方设法去满足和改进,而总是以客观理由的搪塞拒人以千里之外,这种行业姿态,那可真是“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沉默年代或许不该,太遥远的相爱”。如此,又怎么可能搭建铁路企业与旅客货主之间的合作空间和情感平台,很多客人或许因为一次添堵,主观上就产生了品牌认知“恶感”,下次再也不会回头了。
再回头说那位酒店服务员的委屈,因她一直认为自己是实事求是。这又使我想到同属服务行业的医生与患者的故事,在一些医院的肿瘤病房,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幕,医生笑容可掬地对患者说,别担心,没什么大毛病,住几天院你就可以痊愈的。其实,这类病人往往已至癌症晚期,如果医生也一味讲实事求是,那就极可能加剧病人死亡的进程。而设立这样的病房,无论从医院实施人道主义,抑或满足病人求生本能的角度考量,这种善意的隐瞒和艺术的处理都是十分必要的。
说到这里,不是说我们的服务员遇上难题,就去蒙骗或欺诈旅客货主,那样,只会更加得不偿失。而是让你在提供服务过程之中,更多地讲究技巧和艺术,汉语的博大精深,方法的多种多样,完全可以让你转换一种方式来表达和处理,如果既能做到语言得体,又尽量满足了顾客的需求,效果则大相径庭。虽然,我们的客运员和货运员不可能像新闻发言人那样口才出众,但是,立足岗位,诚心待客,千锤百炼,提升技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铁路服务明星是完全有可能的。比如,有旅客在列车餐车上遇到我在酒店类似的情况,我们可以设计三种应对模式:一是回答“我马上去问一下厨房有没有您所点的菜”;二是“对不起,今天没有进你所点菜的餐料,您能不能换一道菜”;三是“实在抱歉,车上条件有限,今天做不了你所点的那道菜,下次您再坐我们的列车我们一定改进,保证让您满意”。
以上三种回答中的任何一种处理或道歉模式,本人均能接受,通过道歉来改进和完善服务则更是更好的选择。而唯一不能接受的就是“一问三不知或一问三没有”。我想,服务永无止境,细节中蕴涵品质,精良的品质造就优质的品牌,只有这样,我们铁路服务行业一定会因为员工的优秀、品牌的卓越而焕发出蓬勃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