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婺源茶话

(2006-06-16 22:45:34)
分类: 湖光山色
    生为江西老表,大都熟悉当年由江西籍“民歌皇后”葛军所唱的那首《请茶歌》,有道是:到江西不喝江西茶,等于白来江西。 
  然而,到过江西的人,又大多感叹于江西经济的落后。在这姑且不争的现实面前,我却独自庆幸因为少了几份现代工业文明的侵入,至今的赣东北山区仍保留着一片净土,一片被誉为“最后的香格里拉”的蓝天白云、清山绿水、白墙青瓦,那就是连空气中都飘舞着茶之清香 .茶之灵性的婺源县。 
  婺源产茶,自古有名,白居易做江州司马时曾写下《琵琶行》,其中的诗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前夜浮梁买茶去”,因浮梁紧挨婺源,而婺源之茶皆为上品,真正的好茶多产自于此,故而猜想商人也多半去了婺源。
  然从茶客的角度说,现在去婺源已经晚了许多。所谓“人间四月芳菲尽”,倘若赶在清明时节,那时的新茶嫩芽初上,鲜嫩欲滴,清香怡人,闻香观色品茗,可谓“茶不醉人人自醉”。好在新茶尚有,余香犹在,落住婺源县城的头件大事,便是在托人买茶之余,去婺源茶馆一品茶香。
    到后所喝之茶确实不假,堪称婺源茗眉之精品,山涧清泉冲泡后的汤色、香气、叶型、茶味,让人观之如美眉,品之如甘露。只是期间穿插的那套充满伪民俗色彩的蹩脚茶艺表演,让我徒生了几分感慨。 
  因为附庸风雅之故,近年一直与几个从事茶文化研究的学者有所交往,对所谓茶文化知识略知一二,中国人喝茶虽然历史悠久,但真正把品茶上升为一门艺术的当推东瀛扶桑,作为“模仿大师”的日本人,自唐朝始就把中华文化中的许多精髓“中为日用”,悉心揣摩,发展和演绎出了引以为豪的诸多“道”法,其中日本茶道流传至今,享誉世界,已堪称其“国粹”之一。 
  许是国人心有不甘,“文革”之后,茶文化开始在中国再度兴起,功夫茶自然得以传播,而绿茶品饮过去除文人雅士颇为讲究外,其他则多为“牛饮”,向来没有统一的规矩。一批新派茶文化专家秉承“茶圣”陆羽之遗风,四处采撷,八方考证,创出多门茶艺套路,一时间,全国各地茶艺表演如武林流派般名目众多,且都号为名门正宗。而真正中国的茶艺,除了功夫茶名副其实外,其他则多为一地之俗,或现代伪民俗,实在难成大体。
    婺源之美,在于天然;其茶之好,源自“绿色”。原本找个雅室,做回闲云野鹤,小憩之下品一杯香茗遗香,听一曲清音流水,实在是尘世中一种难得的消遣。然看了那番变异了的茶艺表演,以为“作秀”成分太浓。所谓“农家茶”、“新娘茶”、“文士茶”之说,是否为当地完全风俗,因未及考究,暂且不论,但那套“花拳秀腿”的路数,总感觉过于花俏,反倒败了喝茶的兴致。不由想起前些年有人批张艺谋《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伪民俗之误众,原本随意的事情被人为程式化,茶的清灵内涵经过加工而增添了许多现代的负累,我不知这是否为文明进化的一种象征。 
  婺源两日,见慕名而来的游客甚多,清灵的自然风光加之悠远的人文风志,让婺源近年浪得许多虚名。想来,当地官员们喊出的“最后的香格里拉”,并非完全出自对这片净土的珍视,而更多是基于“发展是硬道理”的考量。在路上,我们看到了一处处炸山开路的繁忙,看到了一群群人来人往的喧扰,青山仿佛已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安宁。或许,有那么一天,当人们仍在不断为“明天我们去哪里”“明天我们喝什么”而烦恼的时候,这里是否青山长在,绿水长流?这的茶叶是否依然翠绿清怡。 
  最后的香格里拉,欣赏她的美丽之余,我忽尔感到一种令人神往的悲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精神家园
后一篇:布拉格之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