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美与美的书法!

标签:
杂感生活记录汉字著者中国文字与书法杂谈 |
分类: 情致@诗样人生 |
提起汉字与别民族文字区别的时候,我们习惯上笼统地说:汉字是象形文字。实际上,各民族的文字,其发源都赖于象形,也就是说,赖于线条所勾勒的形象。只是,在演变的过程中,大多文字完全脱离了表意的线条而抽象为表音的字母;只有汉字,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经历不断地抽象,而始终没有脱离线条这一物质外壳,最终成为特立于世界文字之苑的奇葩。这不能不说是华夏文化独特基因的一种神秘表征。
严格地讲,汉字都是象形字这一说法并非十分准确。在现有的超过五万之巨的汉字中,真正的象形文字也就几百个,其余是在象形的基础上,通过其他几种构字法而成,比如形声、会意、指事等。那么,说汉字是一种由线条构成的表意文字(也有部分表音字),应该是对汉字特征更准确的概括。
在线条化的文字中寓以艺术精神,作为语言符号的“字”,也便一跃而成为可与“画”等量齐观的“书”,即书法。概言之,正是因为汉字是由线条这一物质外壳所构成,决定了在汉字的基础上能够延伸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这就是书法。
自书法成为一种自觉的艺术形式之后,研究介绍书法的文章与图书便源源不断,近现代以来,随着图书印刷事业的发达,此种书籍更是数不胜数。1931年,陈彬和所著《中国文字与书法》出版面世。今年7月,时代文艺出版社在1931年初版的基础上重新配图编印,使得老内容呈现出新面貌。
该书体例严整而简约。第一编“文字源流”与第二编“书体沿革”,集中介绍了文字的起源与字体的演变,篇幅不多,要言不烦,但线索明晰。第三编“书法述评”,系统讲解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书法的特征、风格及理论的发展演变。这一部分是全书的重点,不但提供了对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书法的鉴赏角度,而且从历史的高度解析出其中起承转合的脉络与关系。第四编“书法研究”,介绍的是学习书法所需具备的物质要素以及所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如执笔、用笔、结构等。最后,该书附有两个附录,“历代名家小传”和“重要碑目”,可供读者参考查阅。
从该书的体例和章节结构的安排来看,颇有点教科书清明简正的味道,但是细细看来,却因著者的学养以及求实而包容的态度,使得该书避免了教科书的正经与单调,而具备了一种雍容的文化品格。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第三编介绍“唐人书法”的时候,著者提到,唐太宗这位书法大家在其《羲之传书后略》中对于钟繇和王献之的书法提出了具体的批评。对此,著者旁征博引,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同时也明确,对于书法艺术的鉴赏,应该秉持整体的、历史的、客观的态度与眼光。
当下是一个读图时代。读图,反映了人们求快、求轻松的阅读心态。而这种阅读心态,在映射这个时代普遍的浮躁情绪之外,也有其时代必然性与合理性:面对海量图书的选择,读者需要寻求一种最有效的阅读。那么,作为文化类的专业书籍,除了以自身的思想深度与文字质量吸引读者之外,更应该在增强可读性方面多下工夫。
新版的这本《中国文字与书法》,装帧精美,并采用了大量配图,包括与汉字的起源及演进相关的各种古代器物,包括历代名家的书法手迹,还包括与知名书法作品相关的历史古迹等。这些配图以不同的色彩、不同的形态散布于书页之间,与文字相互呼应、相得益彰,形成该书疏朗有致、古雅亲切的外在形态。配图的巧妙运用,不仅为读者提供了生动直观的鉴赏对象,也使阅读专业书籍容易出现的枯索心态得到缓冲。
作为一本具有亲和力的文化类专业书,专业人员可以将其当做权威性的参考,普通读者亦可以将其作为提升自我文化品位的入门书。惟一遗憾为,该书没有对著者其人以及当年初版的情况,进行一个正规系统的介绍。若能在书后将这两个内容作一跋,会更有助于读者的理解与接受,也会使整本书的体例更加完满蕴藉。
最后说明一下,与这本书同时出版的还有《中国画学全史》《中国艺术史概论》和《中国金石学概论》,每本书都出自大家之手,其中郑午昌的《中国画学全史》是国内第一部中国画史,蔡元培评本书为“中国有画史以来集大成之巨著”,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