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生活记录 |
其实,这世界上的任何一种情绪,都存在着一个或长或短的周期。
激烈的,终将平淡,滚烫的,终归转凉。悲劫的哭,会渐变为坚强的笑,及至的疼,会渐次减缓至痊愈。
哪怕彼时我们可以用命来交换什么的我们的激情和冲动。都会随着时间的蔓延而消减。
没什么会永恒的。逝者如斯。最深的爱,最烈的情。生离以及死别。
我们也终将混入泥土,并无再生的可能。
这几天,我一直在找一本书。前天去沈阳,我找到了沈阳最大的图书发行商李伟,叫他帮我寻找那本书。他很热情,替我寻遍了沈阳的图书市场。可是仍没找到。他答应我,继续找。
长春的发行商李柏树同学也在热情地在帮我找。
那本书就是钱刚的纪实文学《唐山大地震》。我注意到《新文化报》在连载这部当年风靡一时的作品。我只看到了其中的一期。结果竟难以罢手。我想我和新文化报的副刊编辑的想法不谋而合。我们想借当年的唐山大地震的纪实全面的回顾,来重新看我们眼下的汶川地震。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几个不同的侧面和角度,来对比或反观。
那场惨烈的人间悲剧距离今日,已过数十年。
沧海桑田,人间巨变。星转斗移,伤痕渐淡。
我们已经淡忘了许多。犹如结痂并已脱落的伤口,愈合后我们不愿意再揭开。尽管我们心的褶皱里,始终有一抹印痕记载着当年的惨烈和伤痛。不揭开,它就潜藏在最深处。
我们就这样兴高采烈地活到了现在,那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和新兴的蓬勃的唐山城,是最好的证明。
莫沉溺。是此时,我最想说的话。
总要往前看,总要往前走。总有新的生活和未来,在向我们招手。
今天,央视在新闻联播里,终于在邢质斌的播音中传导出了党和中央的声音,那就是,做好本岗位工作,就是对抗震救灾工作最大的支持。而这,我早在前面的博文里说起过了。
莫沉溺。
任何的一种情感。任何的一种情绪。任何的一场灾难以及灾难后的伤痛。这是人类共有的一种疗伤的办法。最为科学的疏导和排解是,低下头,做好当下每个人最该做的事。清醒并理性地安妥好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莫沉溺。
包括不必要的唇枪舌战。包括我们流下的眼泪。包括无休止的议论和争执。也包括无聊的揣度和猜测。
聪明的人永远站在生活之外,又永远身处生活之中。一只眼睛看外,一只眼睛观内。
还是那句话,生活在继续。
让我们把目光越过这场灾难,把祝福和祈愿藏在心底,抬头,向更高更远的地方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