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打开人类性别的疆界以及性取向的栅栏!

(2006-03-18 17:28:15)
这次去北京,朋友好信儿地拉我去北京有名的"拉拉吧"去玩.
拉拉,是女同志即女同性恋者的称呼.
那是我在接连两天的遮云蔽日昏天黑地的看稿之后.虽然北京的天气令我很不爽很郁闷,甚至想恼火地骂上一声,但见到旧友的欢愉和吃到美食的满足使我想都没想地就答应了他们.
我们开了三台车,在西三环西四环之间绕行.
在北京工作那么多年,我对北京的交通状况肯定比北京的市长都头疼.一向地,我都是坐在后坐上,据说这地带比较安全,我是个很惜命的人,眼睛一闭,根本不看夜景,对灯红酒绿处也丝毫不感兴趣.绕吧,反正总能绕腾出去.
 
彩虹吧.
进了门,我一下子就蒙了!我的眼前全是美女啊!
年轻.健康.时髦.时尚.每一张青春逼人的脸神采飞扬.她们好象是在过一个自己的节日般聚会在一起.软软的沙发,墙上巨大的投影机里正在播放着什么影片.几对,或若干对女人在约会.面前有啤酒,咖啡,茶.还有精致的点心和冰淇淋.这里简直就是一个温暖的家的感觉.没有颓废,没有放纵,没有纸醉金迷间的奢靡和情色引诱间的暧昧.跟我想象的完全的不同.我发现我的理性的思维和顽固的性别底线彻底地被眼前的场景颠覆了!谁说同志圈子是弱势群体?我置身与这样的场合和场景中,却突然非常感到孤独-----与那些相亲相爱的女人们相比,我此刻才是一个真正的弱势群体!

这个酒吧是两个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女同志办的.
朋友给我要了一杯喜力,我才只喝一口,就立即晕旋.脑子涨得很大,眼前金花四射.歪歪斜斜靠在沙发上动弹不得了.我知道我虽然不胜酒力,但一口啤酒还不至于把我灌成这个熊样.我知道我大抵是被眼前的场景给彻底击毙了!
朋友把酒吧老板叫了来和我说话.我被她的美惊呆了!一时间我恍惚了,美女当前,我竟然也动了心,天那,我不会也是潜在的"同志"吧??
老板一口纯正的京腔,看样虽留学美国但国语未改.
她还把她的伴也引见给我,我一见那个英气逼人的"帅哥",也立即晕菜!
我发现我是真"好色"啊!怎么帅男帅女都喜欢??可能,美的,就是好的吧?
结果几句话谈下来,人家两人立即警惕,因为我三句话不离本行啊,开口就是采访者的姿态,把人家吓坏了,立即寒暄起身,浑身汗毛根根直立,满怀警惕地离开了我.
酒吧在北京的夜色中愈发显出温暖和暧昧.
这实在是个令人感怀的地方.没到9点,这里已人满为患.好象突然间放眼望去,满大街就都是"同志"了啊!

男人与女人相爱,女人与女人相爱,男人与男人相爱,我想真的,只要是真爱,性别的疆界已经不足已封闭和禁锢住人类的情感和思维了.栅栏在内心,囚禁也在内心,别的,大概就都是社会赋予给人类的了.
 
<断背山>获奥斯卡三项大奖了.我看到了李安含蓄动人的男人的微笑。
那是一种关于人类性别取向的表达和尝试。
 
人类,已经把性别的疆界打开.
爱,只要是爱,就能通过各种通道,达到理想的和谐和幸福.还有,彼岸.
 
我把我前几年写的一篇关于"同志"的文章发在此处.
关注我的朋友,大抵可以从中看出我思想的脉络.
 
 
1995年,我在我工作的一家女性杂志以上、中、下几个版的篇幅连续报道了这样一个纪实作品《北京,同性恋生活目击记》。记得当时我以极大的热情和激情加了编者按,我说,这是一个不为人知的特殊的群体,这是一群顽强坚忍的被人们称为“弱势群体”的人群,但正是他们带给我一种极强的生命的震撼,让我重新思考人,思考爱情,思考性别,我对勇敢的“同志”们表示理解和敬意。文章一经刊出,期刊界一片哗然,大量的读者来信和电话迅速把我包围。
 
那是一段我极难忘怀的日子。 我陷入一种尴尬和混乱中的忙碌。除了大部分读者来信询问和探讨关于“同志”所面临的问题和出路以外,我几乎每天都能接到来至全国各地的电话,有的甚至开门见山地向我提出要与我建立一种爱情关系,记得一位大连的女同志给我打了若干次电话,甚至要飞到我的城市见我,她公开说,她喜欢我,我的思想,我的才情以及我做人的坦荡和热情。 我拒绝了她。我说,谢谢你,我不是,但我理解。
后来我和她成了好朋友。她说,是我编辑的文章和我写给她的信与她一起走过了她生命中一段最暗淡最颓靡的日子。
后来,由于工作关系,我在北京驻外,接触了更多的同志,有一段时间,我不但参加北京的同志聚会,还热心地为那些处在情感低谷的同志牵线搭桥,还参加了一对热恋着的男同志的婚礼。我记得,在那个婚礼上,我流了泪。 我知道了,同志之爱和异性爱一样,是可以穿越时空,穿越性别,穿越彼此的地域和疆土的。我知道了,同志之爱蔑视制度和条文,同样拥有人们的鲜花和掌声和祝福。
虽然,那个不为更多人所知道的婚礼,是在众多人的泪水中进行的。 震撼,还不仅仅只来自那个婚礼。 我的女友,一个杰出的女作家,热爱啤酒和香烟,写诗,也写小说,她的美丽的棕黑色的皮肤闪着不可思仪的健康的光泽,我们的友谊始于80年代中叶,当年曾经一起行千山跨万水远走海南,只为了去实现一个到赤道最近的地方去走走的梦。在海南那个室内墙上爬满壁虎的屋子里,我吃着2元钱一包的方便面,她喝着2元钱一罐的啤酒,抽着劣质香烟,但我们的信念是那么坚定和决绝。在告别海南回到北京时,我们的钱包已经干瘪,蹲在北京火车站那巨大的时钟下,我们细心地清点我们所剩无多的钱,我拿了50元仅够我打车到家的路费,微笑着告别。她留在北京发展,我回到了我的城市。我们相约几年后一定要干出点成绩来,再相见。

再次见到她,是在2002年。她突然出现在我所工作的这座城市里。 那是一个暮色四合的傍晚,在我新住所的小区的围墙外,我见到了已经5年不见的她,我几乎认不出她了。她的皮肤还是不可思议的棕黑,奇瘦,苍老而憔悴,像吸了毒的越南或者柬埔寨女人,叫我心疼。在我家里的布艺沙发上,她疲惫不堪,整个人像个纸片样铺在沙发上。她对我说,她要杀人,然后自杀!! 我不知道她发生了怎样的状况。我看着她默不作声地流泪。我手足无措。我不知道我该怎样帮她,我不知道她要杀谁?她又为了谁准备自杀。我能做的,就是为她准备大量的啤酒和香烟,她不吃任何东西,她只是流泪,流泪……

夜里,我实在熬不了,躺在床上晕晕忽忽地睡下。半夜,我被脸上的冰凉惊醒,我睁开了睡意朦胧的眼睛,天啊,我看见了什么,那样近在咫尺,披散着头发,眼神空洞而无望,大滴大滴的泪叭答叭答落在我的脸上,我的女友,就那样近地直视着我,我顿时毛骨悚然,一个翻身从床头跃起。我大喊,你要干什么?你想吓死我不成? 女友惨淡地笑了。月光下,她的笑是那么绝望那么哀怨那么凄惨那么凛然。
那夜,我和她坐在客厅的地板上,她一个人喝光了一听听的啤酒,抽光了一包包的香烟,直到东方吐出微光,直到我们俩都疲惫不堪像两具废墟。

我知道了女友的故事。和她相交往十几年,我才终于知道了她的身份,她是个彻彻底底的同志,她深爱着的她的女友背叛了她,和另外一个男人一起出逃,她想在和我告别之后,回去先杀了那个背叛她的女友和那个男人,然后自杀。
后来,当然我的女友没有杀人也没有自杀,我非常成功地制止了她的杀人计划。 女友现在依旧苍老憔悴,岁月把她昔日的美丽和卓然已经打磨得所剩无几,她像年老的杜拉一样地酗酒,依然酷爱香烟和音乐,依然躲在她按揭买来的大房子里写作,我知道,这个要杀人的女人的心已经变得平静似水,等待她的可能依然还是背叛和无穷尽的伤害。
 
昨天,女友打电话给我,她的同居女友在那个傍晚盛装出行,去和一个男人相约黄昏,她的女友在临出门时深深地望了她一眼,说,我们抗不过命运,我们总要做个被社会承认的人,还说,我会好好待你,毕竟,我们曾经血肉相连。女友是微笑着送她去相亲的,除了祝福,她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她的电话十分短促,她说她在等待尽快地苍老和死亡,她不再相信爱情。 许多的夜里,我端坐在夜的深处,一种悲悯的情怀把我紧紧包裹起来。是的,究竟谁是“弱势群体”?同志?还是我们这些同样被红尘纠缠和戏弄的所谓“正常人”?我们不是每天都在同样遭受着情感的磨难和伤害吗?我们真的就比那些“同志”的境遇好吗?
 
人生下来就该是平等的,上帝造人的时候没有给我们的额头打上什么强势弱势的标签,我们所需要的,就是公平地对待一切,一样的人,一样的情感,一样的命运。
 
 
<编者后记>:
 
本文作者芳子是吉林一家大型女性杂志的主编。编者向她约稿,是希望她能讲述自己对身边同性爱朋友的看法。透过一位异性爱者眼中的同性爱者影像,同性爱者可以了解别人眼中的自己,进而拿捏自己和社会之间的分寸。芳子文采斐然的叙述表明她希望同性爱者和天下所有有情人都天下大同的态度。
也许是一种巧合,本期约的几位“圈外”朋友:来自台湾的性别研究专家蓝怀恩,自由作家苗野,以及芳子,都是女性。她们对男女同性爱者的境遇有着深刻的了解,也有着审美般的认同与博爱。这也许正如蓝怀恩所言,男同性爱者往往是异性爱女子彻头彻尾的蓝颜知己。
在这样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里面,有越来越多的异性爱者对同性爱者持理解和宽容态度,或者至少保持政治正确性,这无疑有助于同性爱者社会生活处境的整体改善。
但还有很多其他对同性爱者并不友好的价值观。在北京市海淀购书中心3月底举办的文化名人讲座中,北大教授曹文轩先生开讲“艺术的感觉”。结束的时候,曹先生认为玩弄感觉的艺术是变态的艺术——这种判断相信许多人包括编者都会赞成。然而曹先生话锋一转,将一瓢脏水泼到了与他的讲座本来毫不相干的同性爱者身上,“既然一对变态的同性恋者,是不健康的、淫秽的、丑的,那么,这种艺术也是丑的”。(见《北京娱乐信报》2003年4月1日第40版《感觉不堪玩弄》)
同性爱者何罪之有,成为曹先生譬喻的对象?而《北京娱乐信报》照登照录,显见对同性恋者一无顾忌。这是登在愚人节里的文章,但并不是愚人节里的游戏。说明我们的文化环境一如这一天北京回降的气温,山樱开了,迎春开了,但仍有春寒料峭。同性爱者在工作与生活中与异性爱者相处,仍需把握冷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