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睁大眼睛辨高校-1

(2007-06-25 15:52:38)
标签:

高校

渊源

改名

分类: 高校介绍
    在缺乏对学校信息了解的前提下,我们对于一个学校的第一印象,往往从它的名字开始,学校的名字就是学校的最大招牌。人才招聘会上,用人单位对于应聘者的简历,第一眼关注的,必定是材料封皮上的校名。用人单位看到名校学生,常常是青眼有加详加细问,看到不入流的校名,常常就是直接婉拒,连里面的详细材料都懒得看了。可见,有一个响亮的校名多么重要!
  取名真相
  纵观中国大学,校名除开清华、复旦、同济这些源自历史深意内蕴者之外,多数是由三要素构成:地域+学科(或性质)+学校,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地域上大者称“中国”“中央”——这还真不是实力一般的大学就可以随便冠名的,像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央财经大学,都是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一流院校;次之冠以区域“华北”“华东”“西北”“华中”“华南”,原本也是实力较强的学校才有资格用的,但近年来有放松之势,这一点我们在后面慢慢说;三之冠省名,这是应用最广的冠名法,一般来说冠省名的学校多是省属院校,如广西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四之冠城市名,在这一点上,学校是否选择它通常是看城市实力是否强大到可以庇佑、提升自己,如北京的院校,除了冠“中国”“中央”之外都非常地热爱“北京”,北京代表着什么?首都、文化、经济、政治,不用它用什么?所以“北京”二字分外珍贵。也因为如此,北方交通大学在2003年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以突出地域优势。其他的如上海、天津、南京、哈尔滨、西安这些大城市也备受欢迎。
  更名推手
  中国人喜欢“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讲的是堂堂大丈夫要有气节,但在堂堂大学看来,却是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校名。
  大学更名,对外的理由无外乎两个:校名和学科不相适应,要改;几所学校合并成新校,要起新名字。院校改名后,专业面就拓宽了,可以向多学科性院校和综合性院校迈进了,实力也就随之增强了,生源质量上去了,就业也就好了,合并后校史还可从最长的那部分中选取,一下就“办学历史悠久”了。真是好处多多。
  那么,作为主管部门的国家教育部对高校更改名称是如何规定的呢?以学院升为大学为例,必须具备七个条件:①100名以上正教授;②8000名本科在校生;③三大学科门类,每门有三个以上专业;④有10个以上硕士研究点;⑤国家基金项目获奖20项以上;⑥教师中硕士博士比例占42%以上;⑦科研课题经费在600~2000万元。
  中国传统,一向喜欢“大而全”,所以,通过合并来达到更名目的的学校非常之多。
  更名手法
  更名,是有章可循的。一般来说,农林地矿类大学招生就业和引进师资都不容易,所以要“摘帽”,改为“工”字院校,如工业大学、理工大学、工学院。详细来说,“矿业”多改为“工业”“理工”“科技”,如:西安矿业学院改为西安科技学院再改为西安科技大学;“地质”多改为“工程”“工学院”,如西安地质学院改为西安工程学院,桂林地质学院改为桂林工学院;“气象”则改为“信息工程”,如成都气象学院改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南京气象学院改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院”要提升为“大学” ,专科要改名为学院。以民族学院为例,自原来的中央民族学院改为大学之后,从2000年起,中南民族学院、广西民族学院、西北民族学院,纷纷升格,至2005年,中国再无“民院”,全“民”皆“大”。其实,如果只是单纯由学院升大学,倒也不至于很大程度地混淆视听。专科升本科学院不太容易,通常是几个专科合并在一起,规模上了档次,就好办了,如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和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为广西财经学院,一跃为本科院校。
  还有一些是“傍名校”,像兰州铁道学院更名为兰州交通大学,大连铁道学院更名为大连交通大学,俨然与北京交大、上海交大、西安交大比肩;南京经济学院改为南京财经大学,看起来一下就与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平起平坐了;还有最近几年出现的“四华”大学——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南华大学(原中南工学院和原衡阳医学院合并组建)、西华大学(原四川工业学院和原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北华大学(由原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医学院、吉林林学院、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四个方位都被用上了,被戏称与清华并列为“五华”。
  至于几校合并的,要么沿用其中实力最强的大学原名,如武汉大学吞并武汉水利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要么重新取名——这里面的花样非常之多,后面再细说。
  细说更名
   南京财经大学——南京经济学院(2000年由原南京经济学院、江苏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江苏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三校合并而成)2003年改现名。这个名字太漂亮了,当居所有更名高校之首。南京大学与北京大学差距不大,南京财经大学想来与中央财大、上海财大差不多吧?更名之后分数可以用“狂涨”来形容。可是,看看不久前的前身就知道,它与央财上财可不是一两个档次的差别啊!居然还有专科在内呢,7年前的江苏财专怎么可能一跃为央财的档次?这只是一所江苏省属重点大学,合并也不甚自然,还是三个校区,每个校区校园都不算大。所以,在更名伊始就被网友称为“最骗人的大学”,没办法,傍得太过了!
  西南科技大学——由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和西南工学院(前身为四川建材学校)2000年12月合并而成,名字非常漂亮而且大气,又是“西南”又是“科技”的,看起来和西南交大是同档次的,怎么不令人心生向往。科技大学本身应该是理工科很强的,但看它的两个前身,一个搞经济的,一个在十几年前还是中专,虽然是搞工程的,但离科技似乎还有一定距离!而且,挂着“西南”这么大的头衔,居然不在成都,而是在绵阳! 安徽理工大学——是2002年更名的,往前追溯:淮南工业学院(1997-2002)——淮南矿业学院(1981-1997)、华东煤矿医学专科学校(1985-1993)——淮南煤炭学校,唉,这历史追溯得真让人抓心。校园也没有坐落在省会合肥,而是在淮南市。不过安徽理工大也是省属重点,就其所开学科来说,还是比较务实的,专业并没有追求大而全,基本上围绕着地矿、安全、材料、机械、仪器仪表、医学开设专业,在“多科性”蔚然成风的今天,只开出了工商管理类等非“本行”专业。
    山东理工大学——2001年由山东工程学院(前身为1956年创建的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 1990年更名为山东工程学院)、淄博学院(1998年4月由淄博师范专科学校、山东建材学院分院、淄博职工大学、淄博广播电视大学和淄博大学合并组建的一所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合并组建。也是发展迅猛啊!山东工程学院的历史还是比较长的,基础扎实,但淄博学院的历史就杂乱得很了。所以山理面市后,漂亮名字带来了生源质量的稳步上升,但师资力量却难以与此匹配,是被学生在网上诟病得最多的大学之一。与前面几所学校一样:它不在省会济南,在淄博。
    河南工业大学——是由2004年郑州工程学院更名而来的。郑州工程学院前身是中央粮食干部学校和北京粮食专科学校、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这些学校都是1956年创建的,都是半个世纪的老校了,在工科方面的根基还是不错的,直到现在都是国家粮油食品和磨料磨具学科高级人才教育科研基地,食品、机电、生化专业是品牌,本行做得很好。改名想来是时代所迫,“粮食”二字带的计划经济色彩太浓了,改为工程是不为过,至于改为工业大学,力求大气,也不能苛责什么。但它的“多科性”步伐迈得过大了,法律、文化传播、外语乃至艺术设计都纷纷开花,其质量现在还不好下定论。  
    华北科技学院——是2003年升本时改的名。从华北矿业高等专科学校到北京煤炭干部管理学院分院再到现在这个名。这个乍一看属于典型的地矿院校“摘帽”行动,但根基不算差,也就算了。让人不爽的是,挂了个“华北”的名头;不在北京也就算了,还非在招生宣传上说自己地址是北京,细一看,发现它是这样介绍的:学院地处河北省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毗邻北京,距天安门35公里……它是河北的不是北京的啊。这位北京的“芳邻”,咱莘莘学子寒窗苦读十几年,考点分数不容易,就想上京城熏陶几年,可您也太糊弄人了!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矿业学院、山东煤炭教育学院1999年合并而成。2001年,山东省财政学校并入。“科技”这个漂亮词真招人爱啊,傍上的都发了,在外省招生一路顺风顺水。可是,山东科技大学的前身,似乎都不太响亮,山财校还是中专呢!学校号称在青岛、济南、泰安三地办学,实际上是起家于泰安,现在主体校区迁至青岛,而济南只是设有一个分院而已。山科大名字好,也是省属重点,但学校行政关系没理好,合并的学校太多,关系乱,其他也就跟着乱,曾几度遭到教育部黄牌警告。可惜了一个好名字。
    湖南工业大学——前身乃株洲工学院,2006年才改的名字,好年轻!其实,株洲工学院还是蛮出名的,它是我国唯一一家以包装为特色的大学,包装设计、印刷工程自上世纪90年代起火爆异常。现在,湖工大仍乐于称自己是株洲工学院。改名的好处在于,扩大了影响力,株工虽好,只是包装界业内知晓,而且地方性太强,改成湖南工业大学,就成省级大学了,要雄浑大气得多,在招生宣传上是有好处的。在我看来,它也是多科性发展过头了,工学和艺术设计是好的,但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管理学加在一起,总共35个本科专业,滥了。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前身是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改的现名。南气院是一所以气象为核心的学校,气象学的口碑还是蛮好的,但其他专业么,还真不敢恭维。改叫这个漂亮名字,还真让人以为是电子信息类的,有点电子科技大学的味道呢。改名后招生狂好,不过除了气象学,得到其他专业录取通知书先不要笑。
    以强并弱,不是可怕的事,如果两校学科相类,倒是好事,起到了优化资源的作用,但是如果二者的学科没有相合之处,恐怕对于考生来说,就是不公了。
  西安交通大学于2000合并陕西财经学院、西安医科大学。西安交大的特色是理工,原来并没有开设医学和财经专业。合并之后,凭着西安交大的金字招牌,各个专业的分数都居高不下,但是,对于医学和财经专业来说,师资仍是那个师资,并不是想象中的西安交大的水平,而且校区也不在一起。知道真相的新生们都郁闷非常。当然,籍西安交大之势,几年来肯定在硬件和财力上对这两个校区作了很大支持,师资方面自然也引入了一些高水平教师,但短短几年,恐怕是不能从根本上拉齐这些专业的教学水平的,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啊。报西安交大的医学和财经,一样的分数不如报四川大学、中南财大的划算。
  说到医科大,由于学风好生源质量高的缘故,好像很受名牌大学的欢迎,纷纷走上合并之路:华西医科大并入四川大学,中山医科大并入中山大学,北京医科大并入北京大学,上海医科大并入复旦大学,山东医科大并入山东大学,走的都是强强合并路线,在名声上我认为并不存在占了便宜的说法,医科大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得到医学界的认可就算是成功了,合并在某种程度上反而削弱了其特色,或许是因为这个关系,北京医科大在合并之后仍以“北京大学医学部”、上海医科大以“复旦大学医学院”的身份独立招生,对于这些名牌医科大来说,合并的好外多在于可以得到更多的硬件和财力上的支持。
------------------------------------------------------------
科学填报志愿,合理规划人生!分享思想的盛宴,开启事业的大门!
高考咨询QQ群1:211201;高考咨询QQ群2:915722
咨询博客 http://blog.sina.com.cn/17gaokao 欢迎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蜥蜴的仆人们
后一篇:一千元的智慧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