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毒》:港片久违的热血情怀

标签:
影评娱乐 |
分类: 浮光掠影 |
在老式港片风格渐行渐远的今天,陈木胜可以说是近年来在香港影坛仍然坚持以拍摄纯港式动作电影并且成绩斐然的导演。早在港产动作片日薄西山的1996年,陈木胜就以极具个性的《冲锋队之怒火街头》而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誉。陈木胜以对动作场面挥洒自如的调控,凌厉的剪接技巧,手提摄影机所营造出的街头枪战的真实性、节奏感和火爆程度方面,让这部片子成为港产动作电影中的经典之一。
其后,由他执导的《我是谁》、《双雄》、《三岔口》、《新警察故事》、《宝贝计划》、《男儿本色》、《保持通话》等片尽管在剧情上让不少人所诟病,但在动作场面的营造和把握上,不得不说依然有令人异常惊艳、异常震憾的感觉。
然而,陈木胜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其近年来执导的两部电影《全城戒备》和《新少林寺》却只能用完全失控来形容——弱智的桥段、虚假的特效、矫情的表演、生硬的剧情使两部片子全都沦为不折不扣的烂片。尽管前两部作品令我极度失望,但对于作为香港警匪片代言人之一的陈木胜蛰伏两年之后的新作《扫毒》我多多少少仍有一份小期待。这种心理无非是,有前两部烂片垫背,这部新片再烂还能烂到哪儿去?
但是,随着观影过程的深入,却令我仿佛一下又回到了20几年前在黑漆漆的录像厅里第一次领受到了那扑面而来的侠肝义胆、气冲云天,让人热血沸腾的年代。又找到了那种血脉贲张、心潮澎湃的感觉。那时的我,虽然偶尔会冒出些当时那个年龄应该赋有的忧郁色彩,但伤感却总是一掠而过,被污浊空气吞噬于昏暗当中,剩下的只是荷尔蒙飙升的快感。
这是一种久违的感觉,它不禁让我想起那个令人充满美好想象和回忆的港产电影的黄金岁月——三个发小儿的人物构架会让你想起《喋血街头》;卧底情节会让你想起《辣手神探》;张子伟的死而复生会让你想起《纵横四海》;既浪漫又残酷的片尾决战不由得又会让你想起《英雄本色2》和《真心英雄》。没错,这是一种混搭的风格,但当想到二、三十年前的港片又有哪部电影不是这种混搭风格的时候,你不禁又会莞尔和释然。
《扫毒》虽然是一部缉毒题材的警匪片,但剧情的重心却放在展现马昊天、张子伟和苏建秋三兄弟之间的情义,这种英雄和反英雄,忠诚和背叛,出走和回归我们曾在无数港产电影中领略过,而正是这种故事风格也是当年我们对港产电影乐此不疲的原因之一。
影片开始时,那种友情,或者另一种表述——义气,令人眩目,快乐得咄咄逼人。青春的冲动与活力会感染所有人,那种无忧无虑,快意恩仇,像梦一般完美。而当梦的完美外壳剥落时,我们的内心会感到阵阵痉挛……作为卧底的苏建秋始终游走在剃刀边缘,面对怀孕妻子的误会却又有苦难言,这种面临极高危险和巨大心理压力的职业让他极度厌倦;张子伟个性憨厚、性格温和,在经常起冲突的两兄弟之间扮演着和事佬的角色;作为大哥的马昊天雷厉风行、嫉恶如仇、义薄云天,但当大毒枭八面佛让他在苏建秋和张子伟两兄弟之间选择一个带走时,却只能痛苦地选择了已有家室的阿秋。他没有做错什么,因为现实是残酷的,两个兄弟之间他只能保住一个,但无论选择谁活下去,内心的煎熬和折磨都会让他在今后的日子重复着内疚和自责而生不如死。而在这期间,情义和仇恨的交织才是电影真正的主题。
所以,《扫毒》的剧情发展就建立在这样两个层面上——首先是正邪之分,然后是忠奸之分。比如性格温和的张子伟死里逃生后成为了八面佛的女婿,当年的热血干探竟然变成了大毒枭的得力助手,他回归的目的在于仍然为马昊天当年抛弃自己而耿耿于怀;而回归警队并获得升职的苏建秋却用冷漠甚至生硬的态度对待马昊天,其实只是为了掩藏自己当年出卖兄弟的愧疚之情。在这里,正邪的界限常常由于忠诚或奸诈而变得模糊。陈木胜最终当然会选择让正义战胜邪恶,但他真正要赞美和张扬的却是忠诚和情义。
5年的时间为友情的变化,亲密、分离、决裂直至最后的再度联手提供了充分的支持,观众也能感觉到那种亲历般的沧海桑田。当年港产电影的哲学其实就是如此简单和直接,一个男人如果有一个选择,他应该选择情义,如果有第二个选择,他应该选择一把枪。作为少数至今仍在传承港产警匪动作片真正衣钵的陈木胜当然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影片的最后,他让三兄弟深入虎穴慷慨赴死——复仇在敌众我寡的热血枪战中还是最终完成了,却全然没有复仇的快感。阿秋虽然亲手干掉了八面佛,但他真的就完成了对自己心灵的救赎吗?
一部非写实电影能打动人的其实就是其虚构故事中的真挚情感,不会有人拒绝这种情感在电影中的自然流露。而《扫毒》归根结底就是用暴力的影像手段来诠释这种挚热的情感。如今,这种挚热的情感几乎已被包装精美却华而不实的所谓大片所淹没,我们的激情也在酒吧里被小资情调兑着咖啡、可乐和啤酒一起喝进了胃里,然后又被这些垃圾似的电影和电视剧所消化掉。可是偶尔,你还会一不留神地遭遇一部好的电影,尽管它远非完美,距离经典也有很大的差距,但它却会重新燃起你心中的激情。而这种热血情怀的电影,我们已经久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