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光掠影这一年(2012)

标签:
娱乐影评 |
分类: 浮光掠影 |
时间就象一匹奔腾的野马,正当我们对玛雅人的不靠谱预言刚刚擦去额头的冷汗之际,眨眼间就已经跨进了2013年的门槛儿。人生就如同赶路,而我们却始终“在路上”……
回首2012年自己的观影历程,有惊喜有失望。但相对往年,自己对电影的热情似乎逐渐冷淡,这一年中热切期盼先睹为快的电影几乎没有。于是进影院的时间越来越少,而碟柜及电脑硬盘里或没工夫看或懒得看的电影却越积越多,这也使自己对每年十部佳片的总结变得越发像是一种例行公事。
(排名不分先后,以公映时间排序)
西片:
1、《一次别离》
移民与留守、婚姻与家庭、父母与子女、道德与法律、阶级与权义、诚信与谎言、信仰与忏悔的反复纠结构成了扣人心弦的情节,加上导演采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不带任何偏见,冷静平实地叙述两个家庭的矛盾碰撞,让观众很好的融入到了剧情当中,仿佛故事就发生在身边一样。在我们的感官被越来越不靠谱的所谓大片刺激得迟钝麻木的今天,这部伊朗电影却返璞归真,以清新质朴又充满哲理的影像风格拨动了我的心弦。
2、《复仇者联盟》
平心而论,《复联》在情节套路设置上并没有什么创新,玩儿的都是米国大片早就烂俗的超级英雄拯救地球的路子。但可贵之处就是,在细节处理上多多少少玩儿出那么点新意。作为类型片,这应该算得上是一部精彩绝伦的电影,它表明团队合作的力量在类型片的戏剧张力表现上也可以同样出彩。同时,该片也为以单打独斗为主流的超级英雄电影提供了示范和不同的思路。
3、《蝙蝠侠前传:黑暗骑士崛起》
这部蝙蝠侠终结篇继续保持了诺兰擅长的艺术化叙事风格,以阴暗的犯罪故事为大框架,带着社会思索在高谭市上演了正义与邪恶的终极战争。诺兰用一部宏大并且几近完美的作品结束了他的蝙蝠侠三部曲。
4、《逃离德黑兰》
本·阿弗莱克曾是好莱坞著名的“票房毒药”,短短三年时间内曾得过七次金酸莓奖最差男主角提名。从此“烂演技”成为属于他的标签,这使他似乎永远和“经典”无关。继导演处女作《失踪的宝贝》和第二部作品《城中大盗》为小本赢得极佳的口碑之后,我们惊奇地发现,这个家伙还有着出色的导演天赋。作为小本的第三部导演作品,《逃离德黑兰》将好莱坞电影和政治运动结合在一起,同样营造出效果极佳的紧张氛围,镜头语言朴实充满纪实意味,仿佛一件制作精良的复古风艺术品。照此发展,小本再度举起奥斯卡小金人看来只是时间问题了。
5、《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这并非特效运用最好的一部电影,但绝对会是一部会令人感到震憾的电影。李安说:拍这部电影是他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过程。一个少年、一只猛虎、一片汪洋,李安以封闭性的空间调度、瑰丽的视觉影像、虚实相间的手法,提炼了高度隐喻的人生。在蛰伏了四年之后,李安越来越有一种得道成仙的感觉。
华语片:
1、《夺命金》
二十年来,杜琪峰和他的一班幕后精英为“银河映像”树立起的鲜明风格和凌厉影像制造了一部又一部特色鲜明,锋芒必露的经典之作,令无数的影迷感到如痴如狂,并引发了一种连锁效应般的追捧,“银河映像”从此打上了传奇的烙印。但《夺命金》与以往杜琪峰作者风格的代表作在影像风格上不太一样,没有了那高反差的灯光和人物站位式调度、以及镜头内外节奏的对比。讲故事的方式、摄影、场景设置、剧情结构、视听节奏方面,都有了新的整体性。但不得不说,这仍旧是一部深深打上银河烙印的精彩电影。
2、《桃姐》
剧情简单、平实,没有预想中的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平静无华的镜头语言,娓娓道来了一个小人物的晚年境遇,但却直抵人们的灵魂深处,有现实的残酷,也有春风的温暖。作为香港新浪潮导演的重要代表,多年来许鞍华并未像她的许多同行一样随波逐流拥入商业化大潮中,而是固守独具特色的个人化表达。始终如一的是她对现实问题的敏锐洞察与人文关怀的坚定传承。
3、《赛德克·巴莱》
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史诗电影。它基于史实所展开的创作,没有刻意地升华与迎合,只有赤裸地展示和呈现。它所诠释的命题,不但属于曾经的台湾原住民,也属于整个人类。
4、《我十一》
英雄、暴力情结与对异性的渴望,是青春期里件件顶天的大事。徜徉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阳光耀眼但却慵懒的午后,在破败低矮的楼群中拖着两筒鼻涕跟在大孩子后边屁颠儿屁颠儿瞎转悠的情境里,这种感觉是那么熟悉,甚至是亲切。影片中抹不去的青春记忆,都融合着一代人青春的时光,让人无限感慨。
5、《神探亨特张》
这是一部写实性的电影,在商业片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的今天,因为它的写实性,于是显得难能可贵,更因为他是着眼于我们生活的社会,以艺术的张力来描述生活的中的无奈。所以,当我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在微博上是这么感慨的:《神探亨特张》是我这两年看过的最好看的国产电影。看来高群书拍商业大片没戏,还得弄这种接地气的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