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观影碎片

(2011-12-19 15:20:07)
标签:

那些年

影评

娱乐

分类: 浮光掠影

关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观影碎片

■如果不是票房大热的话,仅从片名来看,我可能永远不会去接触这部电影。之前我甚至都不知道竟然还有这样一本曾经风靡一时的网络小说。因为对于我这样一个早已经拖家带口的中年宅男来说,毕竟“那些年”离我远去的距离几乎可以用光年来计算了。

 

■直到这片子在网络上被鼓噪的红得发紫,才决定一窥究竟。

 

■很容易就在网上找到了本片的种子,并且下载的速度超快。

 

■操蛋的是,除了屏幕上面有一块狗皮膏药似的水印外,我下载到的资源里竟然还没有中文字幕,但偏偏台湾人讲国语一个个嘴里都跟含个“玻璃球”似的很难听清楚。唔唔唔…超爆哦…很屌哦…不错哦…我靠!

 

■于是,只能再搜这部片子的字幕外挂。出人意料的是,外挂字幕也很容易就找到了,并且这条字幕还把一些片中的背景和暗喻交待得无微不至。

 

■伴随着扑面而来的荷尔蒙气息,在整个的观影过程中,就仿佛让我坐上了时光机穿越回20年前的岁月。看到20年前的自己,20年前喜欢的女生,20年前的“铁子”,还有20年前的那个经常把自己骂得一头狗血的老师……还是那句荡气回肠的老话:“一个人再牛逼的岁月,也比不上一帮人的傻逼时光!”

 

■严格来说,和很多台湾产的影视作品一样,这部电影拍得很糙。比如柯景腾和沈佳宜在雨中对话的段落中甚至出现一动一静两种不同的背景声。但恰恰是这种粗陋的貌似没有经过刻意修饰的风格,却能够带给我不一样的心灵冲击,这和艺术无关,这和青春有关。

 

■关于对梳马尾辫的文静女孩子的暗恋,大概都深深埋藏在每个男人十六七岁时的美好记忆里。因为每个男人心中都揣着各自不同的沈佳宜……

 

■当看到沈佳宜穿着婚纱和新郎步入婚礼殿堂的时候,内心升腾出的第一句话就是:“操!好白菜都特么被猪拱了!”有过同样共鸣的哥们儿请举手。于是,只能心有戚戚焉地和柯腾共勉——没有遺憾的青春是不完整的……

 

■片中关于对几个正值青春期的男孩“打手枪”的描写基本都很戏剧化和重口味,我对台湾孩子中是否普遍存在这种仿佛如行为艺术般地青春期性冲动的刻画持谨慎的怀疑态度。当然,这几个桥段将会在内地公映版里被删剪得片甲不留。

 

■对于破灭之后的事情,人们总是想要看到希望,所谓希望,大抵就是那些正值韶华的年轻人。十六七岁的少男少女,同样的青春、爱情、欲望、欢笑、嘻闹成为每个晦暗背景中的一抹亮色,仿佛是每天升腾在屋顶上的云彩。

 

■导演其实是在用自身的经历来书写最敏感年龄段里的孩子们对生活现实的理解和表达。他们的青春在怎样的状态下消失,他们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他们的愿望,他们用自己的本能和天性对那些美好事物的朦胧意识与追寻,执着着自己心中的爱情,执着的认为这就是爱情,其实是导演寄托希望的所在:人总是要去追寻他生命中美好的东西。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的配乐很赞。比如随着剧情的展开,恰当地配上黄舒骏的《恋爱症候群》、殷正洋的《人海中遇见你》、胡夏的《那些年》,以及诸如《打手枪》《女孩的马尾》《最后的浪花》《献给你的格斗赛》等纯配乐作品的出现,并不是多么用心斟酌音符的流畅,但旋律却忠实地表现出了影片剧情的情绪。

 

■台湾导演的“文艺范”仿佛是与生俱来的,这与海峡对岸很多导演貌似深沉的“装逼犯”不同。这种小清新也许是和他们骨子里某种纯粹的东西有关,即便让人觉得稍显幼稚和肤浅,但却彰显出挚热的真诚。所以,人家的导演叫“九把刀”,而“装逼犯”都是“二把刀”……

 

■有人说,喜欢这部电影的人其实只为自己的缺失找寻借口而已。我是这么理解这部电影能够带给我感动和共鸣的原因的:对于早已经被一场名为青春的潮水拍在了沙滩上的我来说,退潮后,留在沙滩上的青春足迹也许会被浪花带走,但刻在心中的青春记忆一定还在。如果这也算借口的话,那它就是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