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83版《射雕》

标签:
娱乐 |
分类: 浮光掠影 |
我曾经讲过自己很少看电视剧,原因是太耽误工夫。但这并不代表我不看电视剧,而我对电视剧的所有美好记忆基本都停留在了上个世纪,为了这一点我喜欢温故而知新。我家里存放的电视剧碟片很少,并且大多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作品。
过年期间,安徽卫视重播了无线83版《射雕英雄传》便让我每晚坚守在电视机前面而犹如一个电视老宅男。有人说人老了就会怀旧,我想我真的是老了……
应该说《射雕英雄传》是金庸作品中最被普遍接受的一部,作者把历史人物和虚构的人物相互融合,完全不着痕迹。“射雕英雄传”最成功之处是在人物的塑造:人物虽然众多,但却各有其独特的个性。由人物的个性带出故事,也由故事情节的发展将人物个性烘托得更为栩栩如生。如郭靖的诚朴厚重、黄蓉机智狡狯、杨康的见利忘义;东邪、西毒、南帝、北丐等人物也都亦正亦邪、各擅胜场,这使这部作品在人物塑造上相当成功。
而由香港无线电视台1983年拍摄的《射雕英雄传》之所以到今天还被众多拥趸奉为经典,实在是因为它在角色塑造、演技表现、剧情改编以及拍摄手法、特点、风格等多个层面上,比以往的武侠电视剧有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变化,并从此开创了武侠电视剧的黄金时代。
无线将“射雕英雄传”搬上荧幕,大致保留了原著的精髓,因原著颇长,故分成三个部分拍摄,共拍摄了五十九集。尽管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由于当年的条件所限,本剧在制作上略显粗糙,但在当时人们可能并不会意识到——这部武侠电视剧的影响居然会绵延二十多年、甚至现在依旧在继续!
内地引进《射雕英雄传》的时候大概是在1984至1985年期间,在经历过一阵由《少林寺》和《霍元甲》引发的功夫片热潮之后,这部犹如童话般写意,并且以戏剧张力取胜的武侠剧无疑让已经被硬桥硬马的功夫片折腾得有些腻烦的观众看到港剧的另外一种清新风格,这大概也是这部剧集至今仍让人难忘的原因之一吧。
时至今日,83版《射雕英雄传》依旧在观众、在武侠迷心目中拥有极其崇高的地位。当每次听到罗文和甄妮琴瑟合鸣般演绎该剧主题歌《铁血丹心》的时候,我都会像“白云大妈”家隔壁“吴老二”一样浑身发抖。我想,作为7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来说,很多的朋友也一定都有过这种感觉,因为这是童年一份最难忘的记忆……
记忆中83版“射雕”的影像是黑白的,因为当年家里还没有彩电。但黄日华饰演的郭靖、翁美玲饰演的黄蓉、苗侨伟饰演的杨康、杨昐昐饰演的穆念慈……他们的影像却仿佛浮雕一样深深的印刻在脑海之中,让我至今都难以忘怀。记得小时候自己就曾经把零花钱攒下来买过翁美玲、杨盼盼、黄日华等本剧演员剧照的不干胶帖画,然后帖在自己的文具盒里。当年,在和我一样大的孩子眼里,这便是一种时尚,这也代表了一种对美的懵懂追求。可以说,83版《射雕》造就了内地的第一批追星族。同时,也是因为这部剧集才得以让以金庸为代表的港台新派武侠小说在内地拥有了广大的读者群体。
83版《射雕英雄传》还有一个特别的噱头,那就是全剧潜伏着许多日后的巨星级人物。周星驰作为宋兵乙出场了四次,一共有四句台词。最后一次,他一回头就被梅超风的“九阴白骨爪”给挂了,连句台词都没有。刘嘉玲饰演华筝的侍女,在剧中也仅有一句台词。而欧阳震华和吴镇宇也都有在片中露过脸,吴镇宇甚至在片中一人扮演三个小角色。这些巨星龙套的加盟,也从另一个层面印证了本剧的经典地位。
所以,当大陆重拍《射雕》之后,喝倒彩的声音甚嚣尘上、不绝于耳,观众根本就不买帐。这说明83版《射雕英雄传》在这代人的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因为在内地观众心中,83版“射雕”已成为一个符号和情结。
有意思的是,安徽卫视每晚在83版“射雕”播完后,紧接着放的就是胡歌主演的新版《射雕英雄传》,但我一般都会选择在新版“射雕”还没开演时关掉电视机洗洗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