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奥运志愿者--其实她是个演员

标签:
杂谈 |
分类: 针锋相对 |
奥运期间,众多网站首页都登载了《最美的奥运志愿者》的文章:“近日,三元桥附近一位金发碧眼的外国友人难忍酷热天气,当场脱水晕厥看似很痛苦,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据路人说是中暑,这会儿人群挤过来一漂亮美眉,还是个奥运志愿者,那志愿者美眉挺不含糊,又掐人中又揉太阳穴,不一会这位老外就缓过了神,很多围观的老百姓一起参与了这场突如其来的拯救行动。有交警、饭店的经理以及服务员,治安志愿者、街道居委会以及若干的老百姓,大家同心协力!这才是人文奥运,这才是一个充满笑脸打开怀抱的北京”。这篇附带了多张照片的帖子在网上被广泛传播,而奥运会刚刚结束,美丽的志愿者终于现身了。
我其实真的不愿意用自己种种阴暗的心理来玷污美女商忆沙的这种美德,但如果她就这样消失于茫茫人海渺无音讯,我也许会和很多网友一样怀着对其无比崇高的敬意去关注这个充满悬念故事的最终结局。但仅仅过了二十天的时间,这个美女竟然会以一个演员的身份出现在大家面前。
当然,此前这个故事一切都是美丽的,都是和谐的,而我也不能仅仅以她是一个演员就觉得这个故事有某种演绎的色彩。但此时商忆沙在博客里适时推出那篇《我不算最美的奥运志愿者》的文章,让这名此前默默无闻的演员迅速红遍整个网络就不能不值得怀疑,并由衷赞叹此种策划手段的高明了。
尽管商忆沙此前的举动貌似非常低调,并且在时隔近一个月后才突然现身,而她在博客里也很谦虚的称自己并不算是最美的奥运志愿者,自己只不过做了一件每一个志愿者都会做的事情。但问题是,为什么偏偏碰巧就有网友拍她,并且传到网上?为什么她救助的是一个很有可能最后查无所踪的外国游客?为什么她会在万众瞩目的奥运会刚刚结束就适时的出现在公众的视线里?最关键的是,为什么她偏偏又是个演员?当将这些偶然的因素都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发现出一些逻辑上的必然因素。
100年前还没有电影明星的概念,但是后来有了;50年前还没有电视明星的概念,但是之后有了;10年前还没有网络红人的概念,但今天有了。每个新媒体的诞生,必然诞生新平台类型的名人。而如今的网络时代更为这三者提供了一个有机结合的载体,并且为其迅速走红的速度推波助澜!
演艺这个行业的机制和江湖的现状,决定了出位的艰难和无望。层出不穷的新秀在激情和豪迈中开始,却在荒凉和失望中结束,毕竟大多数人都只能在这个行业中游离、苟活。那些红得发紫的个例,却不知背后付出的是怎样的艰辛和牺牲。所以,我对这个行业持有的是理解态度。
当这个圈里那些为搏出位可以牺牲一切,甚至靠“卖身求荣”来吸引公众关注和制胜高招的小艺人们,大多数却最终落得一个“一朝春残花落尽,梦醒惊魂忆红颜。”时,真不知道这到底是这个圈子的时尚,还是这个圈子的悲哀。
虽然网络的真实度常常遭到非议,但网络的影响力却毋庸置疑。而网络走红的模式总是这样的似曾相识———网络掀起的“蓬头”迅速经由传统媒体传播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而可以带来或高或低的商业利益。在这个时代,谁能够红遍网络,谁就能红遍现实世界!
由此可见,策划“最美的奥运志愿者”这个故事的网络推手十分通晓网络操作规则,熟谙大众接受心理,手握八方可用资源。利用北京奥运会这个契机,利用网络成本低、速度快、影响广、互动性强的特点,从而达到从网络走红再到现实走红的目的,而这也正是传统经纪公司和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首先,其抓住了奥运会这个热点,利用“最美的奥运志愿者”这个话题吸来引公众的视线;然后再制造悬念,让“最美的奥运志愿者”做完好事不留名就消失于公众的视线;再推波助澜,寻找“最美的奥运志愿者”来巩固公众的视线;最后在奥运会结束后适时揭开“最美的奥运志愿者”的面纱来保持公众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