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感动
(2008-07-01 11:26:06)
标签:
杂谈 |
分类: 针锋相对 |
熬完欧洲杯了,该扯点儿别的了。前几天在展微颜的博克里看她介绍电视剧《震憾世界的七日》完成了15天的拍摄,将于本月在央视一套播出。小妮子当时的激动心情我可以理解,她所理解的这部电视剧就应该纪录历史,就应该是感天动地。但我对此却很不以为然,我认为真实记录灾区的影像已经数不胜数了,那种真实是最令人悲恸和痛心的。任何的艺术加工都会让我觉得是画蛇添足。我当时给她留下的回复是“十几个剧组都在第一时间跑到灾区去记录历史,这东西还能看吗?我永远都不认可这样的作秀!我永远都不会被这样的作品而感动!”而小妮子却并不同意我的说法。
其实我当时只是讲出自己的感受,并没有去影响他人想法的意思。你可以为这样的剧情去悲天悯怀,我也可以对这样的作品而不屑一顾。目前正处于灾后重建前期,灾难阴影远未过去。有评论指出,美国9·11事件之后,考虑到观众心理承受能力,绝大部分影视剧都不敢轻易触碰此题材,直至三年之后的2004年,才有了第一部描述9·11事件的记录片——由迈克尔·摩尔导演的《华氏9·11》;而直至五年之后的2006年,才有了两部表现9·11事件的故事片——由保罗·格林戈拉斯导演的《93号航班》和由奥利弗·斯通导演的《世贸中心》。
而我们的摄制组却几乎在第一时间就打着记录历史,记录灾难、记录感动的幌子急不可耐的赶到灾区去拍摄所谓记实性质的电影和电视剧。《汶川时间》、《汶川168小时》、《5•12北川不相信眼泪》、《震撼世界的七日》等等不一而足的影视作品“应运而生”。在我看来,这根本就和所谓的“用影视作品来歌颂地震中体现出的人性光辉”是背道而驰的!
我认为:
1、与那些深刻而真实的电视画面相比,影视剧拍得再好也是演出来的。
2、拍摄的场地就是埋着遇难者的废墟,周围的救援人员正在紧张地救人,抢险。他们却在此演戏,你会不会感到别扭?
3、制片机构根本就是利用这些绝对真实的场景和气氛来完成一部几乎不需要搭建布景和寻找群众演员的低成本高收视的影视剧。
4、明星无偿参加演出的确值得敬佩,但当他们在导演的指导下一遍遍在废墟上嚎啕的时候,那些灾区的群众会是什么样心情?而他们的脚下有可能就有埋在废墟里的等待救援的同胞。
5、在那个时间,在那个地点拍摄这样的影视剧,尤其还招集一些仍沉浸在苦痛当中的群众演员,并且竟然还残忍的说群众演员是本色演出。这不但是给救灾抢险无故添乱,还会给灾区人民心灵的伤口再撒上一把盐。
6、那种撕心裂肺的真实场面我们已经看得够多了,已经不需要任何演员的加工和再现了。
7、如何深入灾区了解,反思灾难,领悟情感,反映现实,开拓与提升我们的民族感,这才是电影人最应该思考的。
向来都很有慈善义务感的成龙大哥,在谈及赈灾电影蜂拥而上的现象时,曾语重心长地说:“我知道很多电影公司都在准备拍电影,地震中确实有很多感人的故事,但是我希望大家不要想着赚快钱,把好事变坏事。如果同一时间有二十部电影出来,一定都是大烂片。同时还要小心,不要带给灾区尤其是小朋友第二次的伤害,让他们回到以前的那种痛苦中。”
拍灾难片绝非赶潮流,一哄而上根本拍不出精品来。大哥就是大哥,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