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亦真亦幻 |
作为少数民族相对较多的东北地区来讲,民族之间相互融合,在这里已经绝不是一句对外宣传的口号了,因为这个概念早已经深入和涉及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这也构成了东北地区各民族间的饮食文化的相互融合。
我所居住的这个城市,以朝鲜族同胞居多。所以,整个城市也多多少少带有一些朝鲜族饮食文化的色彩。家乡的冷面,即是这种由朝汉饮食文化相互融会贯通而让我们都喜闻乐见的传统民族美食。
冷面是用荞麦面或小麦面加淀粉加水拌匀,压成圆面条,煮熟后浸以冷水,再去冷水伴牛肉片、辣椒、泡菜、梨或苹果片、酱醋、香油等佐料,加入牛肉汤即成。
过去,朝鲜族有正月初四中午,或过生日时吃冷面的传统,据民间传说,这一天吃了纤细绵长的冷面,就会预兆多福多寿、长命百岁,故冷面又名“长寿面”。凡遇喜庆节日,或新婚嫁娶,或客来宾至,这也是主人招待客人的食品。
早在几十年前,这个城市中繁华的商业街上就已经有了一家特别出名的冷面店--“朝鲜族大冷面”。虽然历经岁月更迭、时代变迁,但这家老字号冷面店一直保存至今,并且从原来的几栋平房,到现在拥有两层店面的楼房。那种冷面海碗装,辣菜大盆拌,大店里几十桌排开,男女老幼齐上阵,二三十分钟就是一顿。无论春夏秋冬,这里却始终保持着人头攒动的景象。
为什么这种少数民族的特色食品能让我们如此流连忘返呢?只因为家乡的冷面在保留了朝鲜族民族口味的基础上,又溶入了东北人饮食习惯,让它具有了浓郁的地方风味。而这种地方风味往往在其它朝鲜族聚居的地方却并不多见。甚至那些去过延吉或朝鲜和韩国等地的人,当他们品尝了当地的冷面后,却总是感到不如家乡冷面的口味纯正。
这是因为,家乡冷面的原料仅限于荞麦面和小麦面,摒弃朝鲜冷面中原有的甜口儿,而多偏重于东北人喜欢的咸口儿和酸口儿。并且朝鲜冷面中原有的牛肉汤也被酱油清水汤所替代。加之制面过程,必须现压现吃,以保持口感新鲜。这和有些地方把冷面加工成挂面那样的半成品,需要泡制后煮熟再吃,无论是从口感、味道、韧性等各方面来讲,绝对不能和家乡的冷面相提并论。
谈到冷面就不得不说一说具有浓郁朝鲜族风味的辣菜了。在我们这里所谓吃“冷面”的概念,既是指吃“面”,又是指吃“菜”,甚至有时候不吃面,光吃菜!而这菜,说的就是朝鲜族的风味冷面菜。冷面菜以辣拌为主,多达五十余个品种,凡常见的蔬菜、山野菜、肉类和海鲜均可入菜,基本口味就是一个浓香浓辣。
![]() |
炎炎夏日,找三五知己,来到冷面店,要上几斤鲜啤酒,要上几个拌好的如干豆腐、卷心菜、黄豆芽、山桔梗、蕨菜、黄花菜、海石花、海蛰丝等色泽光鲜让人食欲大增的辣菜,把几样辣菜混在一起装在盆里,再要上二斤酱牛肉、两根切好的红肠,然后统统都拌进盆中的辣菜里,加入冷面清汤及老陈醋搅拌均匀。开吃吧!那浓郁的朝鲜民族风味,让人美酒还未入口,就先会沉醉其中!
用完酒菜之后,再要上几碗柔韧耐嚼,凉爽清淡,沥汤沥水,滑顺润喉的冷面,那种沁人心扉、荡气回肠的感觉会令人回味绵长、久久难忘。
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对于家乡冷面的喜爱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如果一周不吃的话就好像缺了点儿什么似的。可见吃冷面的这种习惯已经深深植入了这个城市每一个人的心中。
按理说,夏天才是吃冷面的旺季,但在这个城市里即使是到了冬天各大冷面馆仍是门庭若市!尤其是在春节之后,把大鱼大肉都吃腻的人,便会一窝蜂地涌进了冷面馆,并且把这种现象调侃为“涮涮肠子”。所以,每年的大年初三,各个冷面馆便都开张营业,并且人潮涌动、顾客盈门,好不热闹。
冷面饮食业的繁荣,帮助众多个体私营业者实现了原始积累,为闲散劳动力解决了就业问题。同时,还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个城市每年仅冷面辣菜行业就“吃”掉辣椒面达1100吨,干豆腐1000吨,啤酒3300吨,淀粉120吨,各种山野菜60吨,酱油、醋120吨,豆油600吨。地产辣椒面、淀粉、山野菜、卷心菜全被消耗掉,还需大量外调。使一批经销商守在家门口,便当上了百万富翁。
如今家乡的冷面已经名扬天下,来到这里的人首先要吃的就是朝鲜大冷面。而各个冷面馆推出真空包装的辣菜,更使这道独特的美食走遍大江南北。
总之,这种独特的饮食文化,在不同的程度上体现出了这个城市粗犷和豪放的个性,也看出气候,以及多元的文化结构,瑰丽的历史及新生活的渗透作用,都对这里的饮食文化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只要你到这个城市吃几顿冷面的话,你就会对这个城市的人有几分全新的认识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