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大话小说 |
大概从十年前互联网在中国开始普及以来,戏说历史的文章就没有停止过,远有《大话西游》的经典台词在网络上的铺天盖地、风靡一时,近有易中天的《品三国》和“当年明月”的《明朝的那些事》火爆全国。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离现在太过久远,既不如“三国”那样的脍炙人口,也不如明、清离现代相对较近,所以用调侃的笔调来戏说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恐怕只有潇水一人。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过渡意义的时期,无疑也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精彩的历史片断之一。从周朝的统一到春秋战国的混战再到秦朝的统一。春秋战国在各方面的改革都具有进步意义。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在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
自19世纪以来,西方学术界关于文明、文明形态、文明历史的研究一直络绎不绝,未曾中断。有很多著作便是在文明史的框架中,探讨西方现代国家形成的原因及过程。在由各种不同文明所构成的历史场境中,各种文明间的竞争、抗衡、战争与冲突是一台驱动西方现代国家体系兴起的发动机。所以,正是在与非西方文明的战争与冲突中,欧洲的国家体制才得以形成。
而中国“文化”之基础在于历史结构冲突中形成的“人心向背”。庄周所谓:“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中国者”,大意显然在:“文化”并非尽出于中国,而中国之所以为“中国”者,不过视其有无于文化、典章制度上继往开来、融会创造新制度、新文明之能力。文化中国、礼仪之邦,意指此融会创造新制度文明之能力。
作者潇水认为中国历史中最具有刚猛直烈精神的,是从前的分封时代,即春秋战国时代。因为在从前的分封时代,人们是重名不重利;而到了后来的皇权专制社会,人们是重利不重名,这也是由于专制社会的经济结构导致的。所以专制时代的人物就不可爱了,人们看到的只是自私、狡诈。惟其如此,分封时代长达两千年的历史和中间无数可歌可泣的人物,就格外值得我们今天追忆和学习,就格外值得我们今天重新重视和关注。
后现代重视文学批评与语言哲学,提升了史学的文学性格,并使人重新感到文学才是史学的近亲,社会科学不过是近邻而已。学贯中西,具有高度人文素养的钱钟书先生,早已洞识先机,他一直认为历史只是史书,既往之事渺难追寻,惟残存于史书,而史书乃文学创作的一种,其论似近乎于后现代,但他仍肯定历史乃求真之学,虽完全的真相不可得,然仍可尽量获得过去的真相,史家之天职,即在于此。钱氏以文学家旁观史学,山外看山,颇得真貌。
潇水的作品虽似以戏说的笔调来调侃历史,但他无疑结合了各种史料,以现代人的口吻(甚至十分新潮的网络语言),把苏秦、白起、荆柯、范雎、孟尝君等春秋战国时期各个人物的性格刻划得栩栩如生、异常鲜活。
而才思横溢并令人忍俊不禁的语句更是比比皆是,比如:“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三十来岁,雄姿比较英发,他在邯郸以外七十里一个度假会议中心‘信宫’,召开全国地郡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会议,济济一堂,与议天下。”“赵武灵王如果在现代企业上班,一定不被人事部喜欢,因为不安分,是个Job Hopper(频繁跳槽者)。”“苏秦同志血溅齐都,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死后却没有被燕昭王追认为烈士。”“再往上看,这人年纪约在四十出头,唇上两撇小黑胡,眼睛放着冷静得穿人的光,心中则充满了撒手人寰的要死的冲动。他,就是韩国贵族——大名如雷轰顶的学者韩非子!”这种用近乎调侃的方式来解读作品人物性格的手法,读后确实让人有一种耳目一新、寓教与乐的效果,使读者能够在感受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阅读快感中对那段逾越千年、错综复杂的历史有了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实为不可多得的历史教科书。
链接:
后一篇:闲言碎语话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