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针锋相对 |
刚刚在网上看了一个网名叫大胃李的同学贴出一篇题为《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帖子,写到清华大学新生报到,由于送学生上学的家长太多,学校附近的宾馆早就人满为患,许多远道而来的家长们不得不露宿在学校的操场上。文章还公开了6幅关于学生家长睡在清华大学紫荆公寓前足球场上及周围门廊走道上的图片。一张照片中两名家长就睡在用纸板垫着的地砖上,也没有盖被子。另外一些家长有的睡在草地上,有的睡在水泥桌上……
看了这个帖子后,让人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父母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爱自己的孩子?
尽管这跟校方工作安排及高校附近或高校校园内相关配套设施不健全有着一定的关系,但更主要的却反映出当代部分青年独立生活能力差及父母在人为延长子女的“断乳期”的现实。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新生们大多是第一次远离亲人,做为父母不放心,这是人之常情。但大学新生毕竟已经是十八九岁的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了,当他们看到自己父母露宿操场的时候,他们难道还能放心就寝、安然入睡?
毫不夸张地说,80后的这一批孩子大多存在着浮躁、自私、虚荣、目空一切、不能吃苦、怨天尤人,遇到一些小挫折就抹脖子上吊跳楼摸电门。这种现象不是个例,追根溯源不外乎是学校和家长双重教育及社会教育的缺失。无论对学校还是对家长来说,教育孩子都是一个重要的使命。而如何教育,不仅仅体现在口头和课堂上,更体现在自己的言行举止中。
家长护送子女入学,难免浪费时间和精力。作为家长不仅要放下手头所有工作,成百上千公里的路费、吃住等方面都要消耗不少的开支,如果家庭条件不好,难免捉襟见肘,就算家庭条件允许,这也是一项没有必要的支出。古人年近弱冠就可以独自远行,今天在一个咫尺天涯的现代化社会中,放开手,让他们独自远行,更有助于培养80后出生的孩子的独立精神。
大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独立能力、为今后步入社会打基础的中转站。孩子进入大学,本应该成为他们人生角色变化的一个契机和仪式,他们将就此成为一个独自迎接人生风雨的“成年人”,他们应该学会独立地面对未来、迎接挑战,为人父母者应该给大学生一个独自开始新生活的机会,而不应将他们视为“永远长不大的孩子”,父母应该尊重孩子对这种角色转换的仪式感。同时,家长也应该完成一个角色转换,该放手的时候,必须放手,给孩子一个独立生活的良好开端,才是最大的负责。作为大学生,应该摆脱对父母的过度依赖,自强自信地迎接新的生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令家长感到放心。
而如果家长丢弃不下溺爱,孩子摆脱不了依赖,父母露宿校园的场景随时都有可能继续上演。
前一篇:《碟中谍3》:不过不失
后一篇:《狗咬狗》:生存的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