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剑先生关于卖出的理解值得商榷
(2012-11-26 10:41:09)
标签:
股票 |
分类: 股票估值概括 |
“传统认为高估卖出,但这本质上还是赚巿场的钱而不是企业的钱。如果赚企业的钱,应该不介意高估。那什么时候卖出,应该是企业基本面发生致命变化。”
---------------------------------------------
李剑先生也是一位颇值得尊敬的价值投资者,当然也并不等于他的理念我们应该全盘接受,最近雪球转载的这段他对于卖出的看法就颇值得商榷。
我觉得任何人粗一看这段文字,都会感觉过度绝对化了。什么是高估?为什么不介意高估?什么是高估卖出与不卖出的逻辑?这些东西都是应该细分讨论的。
我首先来说高估。
一般来说,价值投资者对于某个股票在某个特定时间点,在某个内心设定的期望回报率下,会有一个估值。当然,这个估值是可以有其浮动范围的,这个范围内,股价都属于“合理”。这里要注意到是期望回报率是因人而异的,所以同一股票不同人应该有不同估值。
那么高估,显然就是超越了这个“合理”区间,而明显呈现出过高的股价,这种过高应该是一目了然的,是违背于常理的,是大幅度偏离投资者的预期收益率的。
用个例子来说明,假设我通过估值,认为我们亲爱的茅台,在12%的期望收益率下,当前的估值是240元。那么在我一眼看去,上下浮动20%,也就是说200元到290元,大概也都是“合理”的范围内。但是超过290元,我就认为高估了,但高估显然是有不同幅度的。不管是高估还是低估,记录这种估值与市价的偏离程度的一个概念就是“安全边际”。
为什么不介意高估?
其实了解了估值就会了解到其局限性,第一就是误差是一定会存在的。人的经验,能力,背景,情绪,都会影响估值,所以估值如果没有“安全边际”这种东西在,犯错概率不小。第二就是市场并非有效理性。也就是说试图去捉摸市场的情绪和风格是成功率很低的。用例子来说明就是:当我对茅台估值240,而茅台价格达到290时我卖出,结果茅台持续在高估状态运行多年,使我错失再买入的机会。而以茅台的发展率而言,一年后290就变成一个合理价格,市场并没有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体现其价格回归价值的效率。
所以说,不介意高估是因为踏空风险的存在。企业本身有内生性成长,这种内生性成长会逐步赶上高估的泡沫,最终抹平这种泡沫。市场效率越低,那么市场发现价格偏离价值并且自动回归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其可预见性越低,从而使得投资者试图利用价值回归赚取额外利润的企图落空。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不得不对于高估表现更强的耐性。
高估卖出与不卖出的逻辑
再来谈安全边际。假设我对茅台估值240,而当前市场茅台价格320,我认为这个价格已经偏离合理值30%左右,此时卖出,我有90%的信心其价格已经超越其内在价值。这种溢价就给了我的卖出行为30%的安全边际,因为在估值上我是可能犯错误的--茅台的真实内在价值完全可能是在300元,如果我240就卖我就亏了。
此时卖出的逻辑是:股价高估,我已经收获了额外的收益。这笔钱如果我可以再投入股价低估,或者期望收益率更佳的标的,那么通过换股我的股票资产的内在价值就提升了,尽管此刻他们的市值一样。例如,我认为此时招商银行的股价低估,市场价是10元,但是我的估值是20元。通过卖出1股320元的茅台,买入32股招行,我持有的股票的内涵价值,实现了从240元到640元的飞跃。尽管市场并没有了解或者体现这种内涵价值,但是基于价值投资的基本原理,市场价格最终会回归并反映其内在价值,我只需要慢慢等即可。
此时不卖出的逻辑是:股价高估,但是以茅台的成长率,价格只领先了价值一到两年的时间。首先是市场可能继续亢奋,持续的保持乐观估值多年;其次是即使市场在两年内保持缓慢上涨,最终两年后与价值一致--这两种情况下我都可能错杀回调买入的机会。众所周知,我们的市场效率是很低的,价值回归的过程可遇不可期。而即使此时市场有被低估的标的物,例如银行,但是银行的成长率低于茅台。那么假如市场效率足够低,价值回归的时间足够长,那么完全可能买入了低估的标的物,股价低迷徘徊多年,而卖出的标的物成长快速一骑绝尘。
最后总结
由此可见,高估卖出与否,与三个因素有关:
1,卖出标的的高估程度
2,卖出标的的成长率
3,市场效率
市场效率越高,卖出标的的高估程度越高,卖出标的的成长率越低,那么标的物出现高估则卖出越果断。
反之,则越谨慎。
当卖出并非为做波段,而是为换股,则再添加两个因素:
4,买入标的的低估程度
5,买入标的的成长率
假设我们期望用数学来表达高估卖出与否,或者换仓与否的逻辑,我们可以这样尝试:
用一个T来代表市场出现价值回归的平均时间,或者说,代表市场效率。T越大无疑市场效率越低。
卖出标的高估程度H,买入标的低估程度-L,卖出标的成长率G,买入标的成长率g。
R=[(1+G)^T-(1+g)^T-1]/(H+L)
当买入标的不存在,卖出只是等待价值回归时,公式
R=[(1+G)^T-1]/H
这是粗略表示在一定市场效率下,是否值得去追求价值的错估的利润,而付出损失成长率的代价的公式。R越大于1则越不应该卖出。
巴菲特曾经说过,他看过的市场价格偏离价值,回归最终所需的最长时间是四年。这大概说明了美国的市场效率水平。作为平均值,美股的T是小于4的。(但是美国有资本利得税问题,所以公式会更加复杂,不讨论了)
可是在A股,在最近这个熊市里面,估值偏离的时间就已经差不多四年了,价值回归依然漫漫无期。说明我们市场的效率要更低,从而T更长。我们的市场的T到底应该取多少?很难回答,但是起码不小于4。
最后:
在中国市场,因为市场效率低,价值回归的速度慢可期望值低,所以股票高估卖出要更谨慎,但是并不代表股票高估不应该卖出,因为这种做法本身就是违背价值投资原理的。
低估买入,高估卖出,定性来说,永远是对的。只是在定量时幅度的控制需要更谨慎。
---------------------------------------------
李剑先生也是一位颇值得尊敬的价值投资者,当然也并不等于他的理念我们应该全盘接受,最近雪球转载的这段他对于卖出的看法就颇值得商榷。
我觉得任何人粗一看这段文字,都会感觉过度绝对化了。什么是高估?为什么不介意高估?什么是高估卖出与不卖出的逻辑?这些东西都是应该细分讨论的。
我首先来说高估。
一般来说,价值投资者对于某个股票在某个特定时间点,在某个内心设定的期望回报率下,会有一个估值。当然,这个估值是可以有其浮动范围的,这个范围内,股价都属于“合理”。这里要注意到是期望回报率是因人而异的,所以同一股票不同人应该有不同估值。
那么高估,显然就是超越了这个“合理”区间,而明显呈现出过高的股价,这种过高应该是一目了然的,是违背于常理的,是大幅度偏离投资者的预期收益率的。
用个例子来说明,假设我通过估值,认为我们亲爱的茅台,在12%的期望收益率下,当前的估值是240元。那么在我一眼看去,上下浮动20%,也就是说200元到290元,大概也都是“合理”的范围内。但是超过290元,我就认为高估了,但高估显然是有不同幅度的。不管是高估还是低估,记录这种估值与市价的偏离程度的一个概念就是“安全边际”。
为什么不介意高估?
其实了解了估值就会了解到其局限性,第一就是误差是一定会存在的。人的经验,能力,背景,情绪,都会影响估值,所以估值如果没有“安全边际”这种东西在,犯错概率不小。第二就是市场并非有效理性。也就是说试图去捉摸市场的情绪和风格是成功率很低的。用例子来说明就是:当我对茅台估值240,而茅台价格达到290时我卖出,结果茅台持续在高估状态运行多年,使我错失再买入的机会。而以茅台的发展率而言,一年后290就变成一个合理价格,市场并没有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体现其价格回归价值的效率。
所以说,不介意高估是因为踏空风险的存在。企业本身有内生性成长,这种内生性成长会逐步赶上高估的泡沫,最终抹平这种泡沫。市场效率越低,那么市场发现价格偏离价值并且自动回归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其可预见性越低,从而使得投资者试图利用价值回归赚取额外利润的企图落空。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不得不对于高估表现更强的耐性。
高估卖出与不卖出的逻辑
再来谈安全边际。假设我对茅台估值240,而当前市场茅台价格320,我认为这个价格已经偏离合理值30%左右,此时卖出,我有90%的信心其价格已经超越其内在价值。这种溢价就给了我的卖出行为30%的安全边际,因为在估值上我是可能犯错误的--茅台的真实内在价值完全可能是在300元,如果我240就卖我就亏了。
此时卖出的逻辑是:股价高估,我已经收获了额外的收益。这笔钱如果我可以再投入股价低估,或者期望收益率更佳的标的,那么通过换股我的股票资产的内在价值就提升了,尽管此刻他们的市值一样。例如,我认为此时招商银行的股价低估,市场价是10元,但是我的估值是20元。通过卖出1股320元的茅台,买入32股招行,我持有的股票的内涵价值,实现了从240元到640元的飞跃。尽管市场并没有了解或者体现这种内涵价值,但是基于价值投资的基本原理,市场价格最终会回归并反映其内在价值,我只需要慢慢等即可。
此时不卖出的逻辑是:股价高估,但是以茅台的成长率,价格只领先了价值一到两年的时间。首先是市场可能继续亢奋,持续的保持乐观估值多年;其次是即使市场在两年内保持缓慢上涨,最终两年后与价值一致--这两种情况下我都可能错杀回调买入的机会。众所周知,我们的市场效率是很低的,价值回归的过程可遇不可期。而即使此时市场有被低估的标的物,例如银行,但是银行的成长率低于茅台。那么假如市场效率足够低,价值回归的时间足够长,那么完全可能买入了低估的标的物,股价低迷徘徊多年,而卖出的标的物成长快速一骑绝尘。
最后总结
由此可见,高估卖出与否,与三个因素有关:
1,卖出标的的高估程度
2,卖出标的的成长率
3,市场效率
市场效率越高,卖出标的的高估程度越高,卖出标的的成长率越低,那么标的物出现高估则卖出越果断。
反之,则越谨慎。
当卖出并非为做波段,而是为换股,则再添加两个因素:
4,买入标的的低估程度
5,买入标的的成长率
假设我们期望用数学来表达高估卖出与否,或者换仓与否的逻辑,我们可以这样尝试:
用一个T来代表市场出现价值回归的平均时间,或者说,代表市场效率。T越大无疑市场效率越低。
卖出标的高估程度H,买入标的低估程度-L,卖出标的成长率G,买入标的成长率g。
R=[(1+G)^T-(1+g)^T-1]/(H+L)
当买入标的不存在,卖出只是等待价值回归时,公式
R=[(1+G)^T-1]/H
这是粗略表示在一定市场效率下,是否值得去追求价值的错估的利润,而付出损失成长率的代价的公式。R越大于1则越不应该卖出。
巴菲特曾经说过,他看过的市场价格偏离价值,回归最终所需的最长时间是四年。这大概说明了美国的市场效率水平。作为平均值,美股的T是小于4的。(但是美国有资本利得税问题,所以公式会更加复杂,不讨论了)
可是在A股,在最近这个熊市里面,估值偏离的时间就已经差不多四年了,价值回归依然漫漫无期。说明我们市场的效率要更低,从而T更长。我们的市场的T到底应该取多少?很难回答,但是起码不小于4。
最后:
在中国市场,因为市场效率低,价值回归的速度慢可期望值低,所以股票高估卖出要更谨慎,但是并不代表股票高估不应该卖出,因为这种做法本身就是违背价值投资原理的。
低估买入,高估卖出,定性来说,永远是对的。只是在定量时幅度的控制需要更谨慎。
前一篇:说说鉴宝与买股
后一篇:大底就在200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