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给自己的投资决策打分?
(2011-09-06 11:45:20)
标签:
股票 |
分类: 价值投资随笔 |
经常看见的打分系统是这样的:
市场涨了,“哇,看来我买对了”
市场再涨,“嗯,可以见好就收了”
市场再涨,“哦,等回调我再买”
市场再涨,“哎,这次踏空了”
市场再涨,“还好,昨天买了”
市场再涨,“哈哈,看来买入决策正确”
市场再涨,“投资就是这样,让利润奔跑吧”
市场暴跌,“趋势逆转了?还是回调”
市场再跌,“等反弹回来我就卖”
市场再跌,“这下不但没赚,还套了”
市场再跌,“必须开始止损了”
市场再跌,“止损是对的,必须大力执行”
市场再跌,“好险,终于空仓了,损失还能承受”
市场再跌,“投资就应该这样,及时割掉亏损”
。。。。。。
这种打分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1,投资者的正确与错误,是看市场先生给分而定
2,随市场先生的态度的改变,原本的正确和错误又会不断转换
3,随市场先生打分的不同,投资者情绪也会受其感染波动
4,投资者试图去迎合市场先生的打分偏好,预测市场先生的风格
5,投资者选择性记得“正确”,忘掉“错误”
6,投资者没有客观的比较“正确”的收益和“错误”的代价
有一个很好的例子,经济台曾经做过一些民间股神的故事,我还记得有位踩自行车去大厅的股神,据说他踩准了好几个历史性大底和大顶,他最经典的案例就是准确预言530大暴跌。
可是股神为何还在散户室混?老先生很不好意思的一语带过“有时候赚了点就卖太早了。有几只股票大跌没跑出来,亏得比较厉害”。
老先生引以为傲的正确,并未带给他巨大财富。而老先生不愿面对的小小失误,让他远离了股市的真正受益,乃至面对亏损。很多时候,正确的收益,和错误的代价比,并不十分成比例啊。
大凡擅长抄底逃顶的人,必然十分精于预测,必然擅长见微知著,必然感受丰富内心敏感为人自信。于是乎,预测越做越多,越错越多。有时候,预测正确一个底部,只让你赚了20%,而不是200%,因为你卖出太早。同样预测成功一个顶部,不见得你就不亏钱,看空做多的人很多。
人太敏感,容易草木皆兵,杯弓蛇影,往往单边上升市早早就清仓,难以获得大利润。
人太自信,容易一叶闭目,不见泰山,在单边下跌市,有时候精选重仓的股票会遭受重创,造成大亏损。
我们来看看更聪明机灵一点的,例如价值投资创始人,格雷厄姆先生,在大萧条期间的策略:
当市场出现暴跌后,持有优质股,做空劣质股。随着市场深度下跌,逐渐平掉空仓,空头头寸的获利,超过了多头头寸的浮亏。
第二年市场继续深跌,于是增加空头头寸,减少多头头寸。
第三年市场大反弹40%。空头头寸暴亏被迫平仓,不得不卖掉多头头寸去抚平亏损。
过去多年盈利,一朝抹平不说,还深度重亏。格雷厄姆写下遗书,企图自杀。更因为妻子在这段期间的挥霍无度,对妻子彻底死心,最终第一段婚姻结束。
在黄泉路口晃过一次的格老,才会写出《证券分析》那样的巨著,才能带出巴菲特那样的巨匠。价值投资横空出世,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不以市场结果为打分依据,对市场敬而远之,和而不同。
所以,在价值投资者的打分系统,常会看见这样的情况:投资者变成了评分员
市场下跌,“市场开始错了”
市场再跌,“市场开始大错了,买入”
市场再跌,“市场彻底错了,大量买入”
。。。。
N年后,市场在顶部暴涨,“市场疯狂了,大错特错,赶快卖出”
在对市场表现的评估之外,价值投资者对自己的投资成果打分,通常是以长期绝对收益率,和相对大盘指数的相对收益率来衡量的。这两个定量指标,比起“我对了,我错了”,更加精确而有可对比性。
说到底价值投资者,与市场是一个竞争关系,而不是一种依附关系。
市场涨了,“哇,看来我买对了”
市场再涨,“嗯,可以见好就收了”
市场再涨,“哦,等回调我再买”
市场再涨,“哎,这次踏空了”
市场再涨,“还好,昨天买了”
市场再涨,“哈哈,看来买入决策正确”
市场再涨,“投资就是这样,让利润奔跑吧”
市场暴跌,“趋势逆转了?还是回调”
市场再跌,“等反弹回来我就卖”
市场再跌,“这下不但没赚,还套了”
市场再跌,“必须开始止损了”
市场再跌,“止损是对的,必须大力执行”
市场再跌,“好险,终于空仓了,损失还能承受”
市场再跌,“投资就应该这样,及时割掉亏损”
。。。。。。
这种打分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1,投资者的正确与错误,是看市场先生给分而定
2,随市场先生的态度的改变,原本的正确和错误又会不断转换
3,随市场先生打分的不同,投资者情绪也会受其感染波动
4,投资者试图去迎合市场先生的打分偏好,预测市场先生的风格
5,投资者选择性记得“正确”,忘掉“错误”
6,投资者没有客观的比较“正确”的收益和“错误”的代价
有一个很好的例子,经济台曾经做过一些民间股神的故事,我还记得有位踩自行车去大厅的股神,据说他踩准了好几个历史性大底和大顶,他最经典的案例就是准确预言530大暴跌。
可是股神为何还在散户室混?老先生很不好意思的一语带过“有时候赚了点就卖太早了。有几只股票大跌没跑出来,亏得比较厉害”。
老先生引以为傲的正确,并未带给他巨大财富。而老先生不愿面对的小小失误,让他远离了股市的真正受益,乃至面对亏损。很多时候,正确的收益,和错误的代价比,并不十分成比例啊。
大凡擅长抄底逃顶的人,必然十分精于预测,必然擅长见微知著,必然感受丰富内心敏感为人自信。于是乎,预测越做越多,越错越多。有时候,预测正确一个底部,只让你赚了20%,而不是200%,因为你卖出太早。同样预测成功一个顶部,不见得你就不亏钱,看空做多的人很多。
人太敏感,容易草木皆兵,杯弓蛇影,往往单边上升市早早就清仓,难以获得大利润。
人太自信,容易一叶闭目,不见泰山,在单边下跌市,有时候精选重仓的股票会遭受重创,造成大亏损。
我们来看看更聪明机灵一点的,例如价值投资创始人,格雷厄姆先生,在大萧条期间的策略:
当市场出现暴跌后,持有优质股,做空劣质股。随着市场深度下跌,逐渐平掉空仓,空头头寸的获利,超过了多头头寸的浮亏。
第二年市场继续深跌,于是增加空头头寸,减少多头头寸。
第三年市场大反弹40%。空头头寸暴亏被迫平仓,不得不卖掉多头头寸去抚平亏损。
过去多年盈利,一朝抹平不说,还深度重亏。格雷厄姆写下遗书,企图自杀。更因为妻子在这段期间的挥霍无度,对妻子彻底死心,最终第一段婚姻结束。
在黄泉路口晃过一次的格老,才会写出《证券分析》那样的巨著,才能带出巴菲特那样的巨匠。价值投资横空出世,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不以市场结果为打分依据,对市场敬而远之,和而不同。
所以,在价值投资者的打分系统,常会看见这样的情况:投资者变成了评分员
市场下跌,“市场开始错了”
市场再跌,“市场开始大错了,买入”
市场再跌,“市场彻底错了,大量买入”
。。。。
N年后,市场在顶部暴涨,“市场疯狂了,大错特错,赶快卖出”
在对市场表现的评估之外,价值投资者对自己的投资成果打分,通常是以长期绝对收益率,和相对大盘指数的相对收益率来衡量的。这两个定量指标,比起“我对了,我错了”,更加精确而有可对比性。
说到底价值投资者,与市场是一个竞争关系,而不是一种依附关系。
前一篇:戏说投资里的“天道”与“人道”
后一篇:[转载]一个论坛提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