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DCF计算器的使用,以及DCF估值的一些常见问题
(2010-08-26 01:18:51)
标签:
安全边际估值成长阶段比率股票 |
分类: DCF折现现金流估值 |
前面一帖的DCF计算器2.0,也是目前而言我自己使用的DCF估值的流程的完全重现。
我对于DCF估值的理解是:DCF估值是必须的,但是,其精确数学模型背后其实不违背我们模糊保守的寻找安全边际下的投资机会的本质。所以,谁要是说DCF估值是精确的,我是坚决反对的。
既然追求模糊的正确,并且坚守我们保守的立场,所以关键在于选择这个模型所需要的数字。这些数字是保守的,那么其结果也是保守的。数字是正确的,那么结果也是正确的。数字是离谱的,那么结果也是离谱的。就是这样简单。
先谈谈两个最容易引起争议的“自由现金流占净利润的比率”
很简单,既然是自由现金流估值,显然我们应该基于现金流而不是净利润。但是,自由现金流不稳定,而且需要计算才能获得。所以我选择一种简陋的方式:根据历史数据去预测企业发展阶段,自由现金流占净利的比率。然后,把基于净利润的成长折现估值,打折到基于自由现金流。
例如,同样两个企业的10年高速成长率是20%,一个是例如茅台的消费类企业,另外一个是高投入的白色家电类,我们会发现,他们的FCF占净利的比率差别巨大,但是各自又保持稳定。
这就完全证明了消费类企业天生的优越性,其净利润中,可以自由支配的部分远高于技术型企业。技术型企业需要大量的再投入去更新生产技术,开发新科技等等,使得很多利润其实是镜中花水中月,并不属于可自由支配部分。那么这样两个企业,基于PEG等粗略的估值手段,无法区分成长背后的区别,但是基于自由现金流,其差别一目了然,并且会自然的体现在估值上。
消费类企业的优势,更加体现在永续成长阶段。不但其自由现金流比率高,而且永续成长率高,这点对于估值的影响巨大。我已经有多篇博文提到此问题。
例如以苏宁为代表的超高速发展企业,其自由现金流往往为零,说明企业全部再投入利润,追求极致高成长。此类企业的估值照样可以使用DCF法,但是,实际上其不产生自由现金流的高速成长阶段,只是在放大永续成长阶段的自由现金流首项,本身高速成长阶段无累积价值,因为这个阶段根本没有“可以自由分配的现金流”。在企业发展到达成熟期,我们认为是“永续成长”时,企业自然会产生可以分配的现金流。DCF估值,就是基于此时现金流的折现累加。在我的计算器里面,现在这种企业的估值应该不再是问题了。但是,其永续成长率选择要小心。
对于安全边际的选择,请根据折现率,成长阶段模型,现金流占利润比率,永续成长率,这以上5大比率的保守程度,决定安全边际的保守程度。如果前面5个已经很保守了,安全边际可以适当宽松。如果前面5个很乐观,那么安全边际就要保守一点(选择比较小的百分比)。安全边际是对于最终估值的打折,本身没有特别的意义,就是一种对于未来不可预测性的风险的对冲。但是,本身安全边际也是价值投资的核心之一,是我们的万能膏药,贴到哪里哪里凉。
另外,关于永续成长阶段的剔除,实际上传统的PEG估值,就是基于短期的企业成长的一种简略策略。此类高速成长,但是前途未卜,充满不确定因素的企业,如果要基于DCF去估值,可以剔除其永续成长阶段,因为天知道这些企业能活多少年。成长虽然美妙,但是成长中也是陷阱处处,本身DCF估值是保守而不是激进的,所以当我们用严格的目光去审视此类企业时,会发现此类企业的投资价值其实很少。也就是说,其昙花一现的生命历程,其实没有产生可以“自由支配”的现金流。---高速成长阶段没自由现金流,等成长结束了,企业也差不多挂掉了。此类企业市场上并不少见,其实,投资这种根本就是一场空的东西。不是你亏钱,就是别人亏钱,反正总是有人会在这上面亏钱。我觉得,这种“成长投资”也是一种搏傻。
我对于DCF估值的理解是:DCF估值是必须的,但是,其精确数学模型背后其实不违背我们模糊保守的寻找安全边际下的投资机会的本质。所以,谁要是说DCF估值是精确的,我是坚决反对的。
既然追求模糊的正确,并且坚守我们保守的立场,所以关键在于选择这个模型所需要的数字。这些数字是保守的,那么其结果也是保守的。数字是正确的,那么结果也是正确的。数字是离谱的,那么结果也是离谱的。就是这样简单。
先谈谈两个最容易引起争议的“自由现金流占净利润的比率”
很简单,既然是自由现金流估值,显然我们应该基于现金流而不是净利润。但是,自由现金流不稳定,而且需要计算才能获得。所以我选择一种简陋的方式:根据历史数据去预测企业发展阶段,自由现金流占净利的比率。然后,把基于净利润的成长折现估值,打折到基于自由现金流。
例如,同样两个企业的10年高速成长率是20%,一个是例如茅台的消费类企业,另外一个是高投入的白色家电类,我们会发现,他们的FCF占净利的比率差别巨大,但是各自又保持稳定。
这就完全证明了消费类企业天生的优越性,其净利润中,可以自由支配的部分远高于技术型企业。技术型企业需要大量的再投入去更新生产技术,开发新科技等等,使得很多利润其实是镜中花水中月,并不属于可自由支配部分。那么这样两个企业,基于PEG等粗略的估值手段,无法区分成长背后的区别,但是基于自由现金流,其差别一目了然,并且会自然的体现在估值上。
消费类企业的优势,更加体现在永续成长阶段。不但其自由现金流比率高,而且永续成长率高,这点对于估值的影响巨大。我已经有多篇博文提到此问题。
例如以苏宁为代表的超高速发展企业,其自由现金流往往为零,说明企业全部再投入利润,追求极致高成长。此类企业的估值照样可以使用DCF法,但是,实际上其不产生自由现金流的高速成长阶段,只是在放大永续成长阶段的自由现金流首项,本身高速成长阶段无累积价值,因为这个阶段根本没有“可以自由分配的现金流”。在企业发展到达成熟期,我们认为是“永续成长”时,企业自然会产生可以分配的现金流。DCF估值,就是基于此时现金流的折现累加。在我的计算器里面,现在这种企业的估值应该不再是问题了。但是,其永续成长率选择要小心。
对于安全边际的选择,请根据折现率,成长阶段模型,现金流占利润比率,永续成长率,这以上5大比率的保守程度,决定安全边际的保守程度。如果前面5个已经很保守了,安全边际可以适当宽松。如果前面5个很乐观,那么安全边际就要保守一点(选择比较小的百分比)。安全边际是对于最终估值的打折,本身没有特别的意义,就是一种对于未来不可预测性的风险的对冲。但是,本身安全边际也是价值投资的核心之一,是我们的万能膏药,贴到哪里哪里凉。
另外,关于永续成长阶段的剔除,实际上传统的PEG估值,就是基于短期的企业成长的一种简略策略。此类高速成长,但是前途未卜,充满不确定因素的企业,如果要基于DCF去估值,可以剔除其永续成长阶段,因为天知道这些企业能活多少年。成长虽然美妙,但是成长中也是陷阱处处,本身DCF估值是保守而不是激进的,所以当我们用严格的目光去审视此类企业时,会发现此类企业的投资价值其实很少。也就是说,其昙花一现的生命历程,其实没有产生可以“自由支配”的现金流。---高速成长阶段没自由现金流,等成长结束了,企业也差不多挂掉了。此类企业市场上并不少见,其实,投资这种根本就是一场空的东西。不是你亏钱,就是别人亏钱,反正总是有人会在这上面亏钱。我觉得,这种“成长投资”也是一种搏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