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企业良性扩张,和恶性扩张
(2010-08-14 20:27:46)
标签:
股票 |
分类: 股票估值概括 |
引子:我们都知道,人体里面分裂速度最快,成长永不停止的,就是癌细胞。
现在有两个企业,一个是大牛股A,模板可以考虑苏宁。一个是垃圾股B,模板可以考虑长虹。
这两个企业都赶上了家电销售的大浪潮,都快速的获得了发展,取得了极大的成长。在其成长过程中,如果我们用自由现金流理论去检视,会发现两者都有自由现金流不足乃至为负的问题。
于是,有人认为用现金流理论也无法辨识出两者实质性成长的深入差异,而DCF也无法对此类企业估值。
对此两论点,我皆不以为然。
首先看第一个问题:如何识别企业的高速成长,是良性还是恶性。
一旦一个企业出现FCFF为负的问题,可以促使我们去检视哪一部分的现金流出现了问题。高成长型企业的确可以长期为负,但是依然可以找到以下几大特点,从而实现与垃圾企业的区分:
a,企业的应收款,资产负债率必须依然是健康的。(利润必须收回来,成长必须恪守风险原则)
b,如果有大量投资支出,则在其后数年应该在CFO里面看见投资收益进账。(扩张的结果要看见利润)
c,企业的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各大周转率,流动速动比率依然健康,乃至向上(规模效应凸显,才能支持企业继续扩张)
d,企业的营业收入扩张速动,跟得上企业大量盈利再投入的速动。(营业收入成长率也必须接近ROE)
e,企业没有多次大量的进行股权融资。(企业可以自我成长,不再需要外界投入)
如果可以满足上面5条,从中可以明确看出企业的扩张是属于良性高速成长。
牛股型:净利润已经回收,但是极限再投入了扩张生产中,扩张后营业收入等比例上升了。说明每一分钱的收益都被收回来了,并且最极限的贡献了自己的作用。
这种企业的成长,是基于一个完美的商业模式,一片广阔的商业天空,和一个可以继续执行的商业扩张计划。这种牛股如果看见,价格合理时就必须买入。
而与上面5条出现大幅度背离的,这种扩张就是属于恶性扩张。
垃圾股:净利润没被收回来,而是作为应收款挂账上了。企业不顾现金流的贫乏,依然快速扩张销售。而这部分现金流支出必然来自于三方面:
企业储量现金减少。
增加新债务。
进行股权融资。
这种企业其实是在慢性自杀,问题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慢慢银行不再贷款,去市场拿钱也越来越难,现金流如果崩溃,企业就彻底完蛋。
另外,其不断扩张的税后盈利,也完全有可能为了掩饰多年拖欠的应收款造成的坏账问题。
对于FCFF为负的企业如何进行DCF估值,我有以下两点意见。
1,我太太提出可以使用FCFE为企业估值,因为高速成长型企业FCFE通常大于FCFF。对此我没有去仔细研究过,希望有时间让她写一篇文章谈谈这个问题。
2,我的看法是,本身DCF估值并不排除当年自由现金流为0或者为负。一个企业如果只是扩张,是实际上无法把生产的成果回馈给投资者的。企业只有进入稳定成长期后,通过利润分红,以及企业净资产的加厚,才能真正把生产成果回馈给投资者。
例如,假设A股票高速成长10年,每年EPS成长25%但是自由现金流始终为0。那么无疑,这10年我们获得的自由现金流折现总和为0,而我们付出的持股成本是折现率或者我们的期望收益率,我们设为R%。
但当企业10年后到达稳定期,企业的当期每股收益有能力转化为自由现金流时,其基值已经扩大到10年前的9倍。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计算:
当前EPS是E,十年后是9E,按R折现到今日,就是9E/(1+R%)^10
然后我们只需要用这个值取代我们的当前EPS,对企业进入稳定成长期进行估值即可。
把两段式成长模型的高速成长段设置为0年,或者设置为成长率足够低。然后按照其生产模式,对永续成长做出一个保守假设。我们依然可以对其进行DCF估值。
其实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DCF估值的原理固然是基于折现理论,但是其使用原则却依然是基于价值投资的:保守估计,安全边际。
也许有人要说,这样估值的假设性条件太大,结果太不可靠。
的确如此。
所以我们才要1,引入安全边际,2,使用较高的折现率,3,保守估计企业的成长,4,等待市场整体性悲观的低位买入啊。
以上这一切努力,不都是在对冲对于未来估值的“不确定性误差”么?
现在有两个企业,一个是大牛股A,模板可以考虑苏宁。一个是垃圾股B,模板可以考虑长虹。
这两个企业都赶上了家电销售的大浪潮,都快速的获得了发展,取得了极大的成长。在其成长过程中,如果我们用自由现金流理论去检视,会发现两者都有自由现金流不足乃至为负的问题。
于是,有人认为用现金流理论也无法辨识出两者实质性成长的深入差异,而DCF也无法对此类企业估值。
对此两论点,我皆不以为然。
首先看第一个问题:如何识别企业的高速成长,是良性还是恶性。
一旦一个企业出现FCFF为负的问题,可以促使我们去检视哪一部分的现金流出现了问题。高成长型企业的确可以长期为负,但是依然可以找到以下几大特点,从而实现与垃圾企业的区分:
a,企业的应收款,资产负债率必须依然是健康的。(利润必须收回来,成长必须恪守风险原则)
b,如果有大量投资支出,则在其后数年应该在CFO里面看见投资收益进账。(扩张的结果要看见利润)
c,企业的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各大周转率,流动速动比率依然健康,乃至向上(规模效应凸显,才能支持企业继续扩张)
d,企业的营业收入扩张速动,跟得上企业大量盈利再投入的速动。(营业收入成长率也必须接近ROE)
e,企业没有多次大量的进行股权融资。(企业可以自我成长,不再需要外界投入)
如果可以满足上面5条,从中可以明确看出企业的扩张是属于良性高速成长。
牛股型:净利润已经回收,但是极限再投入了扩张生产中,扩张后营业收入等比例上升了。说明每一分钱的收益都被收回来了,并且最极限的贡献了自己的作用。
这种企业的成长,是基于一个完美的商业模式,一片广阔的商业天空,和一个可以继续执行的商业扩张计划。这种牛股如果看见,价格合理时就必须买入。
而与上面5条出现大幅度背离的,这种扩张就是属于恶性扩张。
垃圾股:净利润没被收回来,而是作为应收款挂账上了。企业不顾现金流的贫乏,依然快速扩张销售。而这部分现金流支出必然来自于三方面:
企业储量现金减少。
增加新债务。
进行股权融资。
这种企业其实是在慢性自杀,问题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慢慢银行不再贷款,去市场拿钱也越来越难,现金流如果崩溃,企业就彻底完蛋。
另外,其不断扩张的税后盈利,也完全有可能为了掩饰多年拖欠的应收款造成的坏账问题。
对于FCFF为负的企业如何进行DCF估值,我有以下两点意见。
1,我太太提出可以使用FCFE为企业估值,因为高速成长型企业FCFE通常大于FCFF。对此我没有去仔细研究过,希望有时间让她写一篇文章谈谈这个问题。
2,我的看法是,本身DCF估值并不排除当年自由现金流为0或者为负。一个企业如果只是扩张,是实际上无法把生产的成果回馈给投资者的。企业只有进入稳定成长期后,通过利润分红,以及企业净资产的加厚,才能真正把生产成果回馈给投资者。
例如,假设A股票高速成长10年,每年EPS成长25%但是自由现金流始终为0。那么无疑,这10年我们获得的自由现金流折现总和为0,而我们付出的持股成本是折现率或者我们的期望收益率,我们设为R%。
但当企业10年后到达稳定期,企业的当期每股收益有能力转化为自由现金流时,其基值已经扩大到10年前的9倍。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计算:
当前EPS是E,十年后是9E,按R折现到今日,就是9E/(1+R%)^10
然后我们只需要用这个值取代我们的当前EPS,对企业进入稳定成长期进行估值即可。
把两段式成长模型的高速成长段设置为0年,或者设置为成长率足够低。然后按照其生产模式,对永续成长做出一个保守假设。我们依然可以对其进行DCF估值。
其实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DCF估值的原理固然是基于折现理论,但是其使用原则却依然是基于价值投资的:保守估计,安全边际。
也许有人要说,这样估值的假设性条件太大,结果太不可靠。
的确如此。
所以我们才要1,引入安全边际,2,使用较高的折现率,3,保守估计企业的成长,4,等待市场整体性悲观的低位买入啊。
以上这一切努力,不都是在对冲对于未来估值的“不确定性误差”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