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的诞生是中国资本市场上的一件大事。不过,从目前创业板目前公开发行的28家公司的情况来看,创业板的定位与中小板存在明显重叠。以至一些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创业板与中小板并无大的区别甚至并无区别。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如即将首批上市的28家公司,其中有23家公司完全符合中小板的上市条件。
是什么造就了创业板的这种尴尬?实际上,在中小板存在的情况下,创业板出现这种尴尬的局面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由中小板的“准创业板”性质决定的。
众所周知,中小板只是一个“过度板”。2004年推出中小板时,中小板被称为是开设创业板的第一步。1998年、1999年前后,国际市场上创业板红极一时,于是开办创业板也就成了中国资本市场的一项目标。但无奈的是,随后网络股泡沫破灭,创业板在国际市场跌入低谷。这就使得创业板在我国市场的推出被无限期推迟。但为了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的需要,同时也为了恢复深市因为争办创业板而一度暂停的融资功能,所以管理层推出了中小板,一方面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另一方面也使深市的融资功能得以恢复。因此,从当时来看,中小板的“过度性质”非常明显。一方面是为创业板的推出过度,因而被称为是创业板的第一步;另一方面是为深市主板恢复融资功能过度。
正是基于中小板只是特殊时期的产物,这就决定了中小板在定位上的不伦不类。放眼当今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的股市是设有“中小板”这样一个层次的。要么就是主板,要么就是创业板,在主板与创业板中间夹着一个“中小板”,这是中国股市所特有的。所以,“中小板”并不具国际化。而且中小板的上市条件与主板公司基本相同,但它又不属于主板;而服务对象又是中小企业,但它又不是创业板,所以,中小板就是一个“三不象”。
而如今,随着创业板的推出,中小板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作为“三不象”的中小板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中小板有必要就此谢幕,退出历史的舞台。
首先,中小板的存在,不仅使创业板的定位面临着与中小板重叠的尴尬,而且还必将与创业板争夺上市资源,不利于创业板的长远发展。因为从二者的上市条件来看,符合中小板上市的公司同样也可以在创业板上市,所以二者之间对上市资源的争夺不可避免,如果一些好的上市资源都被中小板争夺走了,这显然不利于创业板的发展。
其次,中小板的存在,也使深市主板长期陷入无新股发行的尴尬。2004年深市推出中小板虽然恢复了深市的融资功能,但深市主板的融资功能却始终没有恢复。一个主板市场长期没有新股发行,这本身就是不正常的。不仅不符合为企业融资服务的中国股市定位,也不利于提高深市主板公司的质量,不利于深市主板的做大做强。
所以,在创业板已经开板的情况下,已经完成历史使命的中小板有必要退出市场。中小板可以一分为二。一方面是将公司股本小于1亿股的中小公司转板到创业板上市(也可由上市公司自己选择);另一方面是将剩余公司归并到深市主板交易,同时把中小板原有的新股发行功能一并归入深市主板,恢复深市主板的发股功能。这样深市也就完全与国际市场接轨,既有主板,也有创业板;同时不论是主板还是创业板,都有各自的融资功能。深市主板长期不发股的历史也将因此而结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