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创业板首次发审会于9月17日正式召开,在当天的审核中,7家上会公司悉数过会。而在次日的第二次发审会上也是6家公司悉数过会,两天的发审会,上会公司的通过率达到100%。
100%的过会率显然有点偏高,不过也没有太多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地方。透过100%过会率的背后,人们不难看到创业板发审会对上会公司精心呵护的一面。
以创业板的首次发审会为例,首次发审会自然引人关注,首批上会公司也会引来市场挑剔的目光。不过,最危险的地方往往最安全,事实表明,首批上会的7家公司都明显得到了发审会的呵护。最明显的标志就是,7家公司都是“有条件通过”。根据发审委委员蒋新红介绍,“这实际上说明这个企业已经符合发行上市的条件,但是在信息披露和细节上可能存在着问题,需要发行人进行修改,这些都不影响企业的发行上市。”他举例说明了会后事项:“打个比方,这个公司的应收账款占比一年以内是3%或者5%,跟同行业比可能偏低,需要说明理由,这种就是信息披露的问题,但这并不影响发行。”
蒋新红委员的解释无疑让人们看到了首次发审会对7家上会公司的呵护。这“有条件通过”的本身就是一种呵护。象“信息披露和细节上可能存在着问题,需要发行人进行修改”这种情形,如果从严审核的话,完全应该推迟上会。但因为有了发审会的呵护,于是都顺利通过,有关问题作为会后事项来处理。实际上,蒋新红委员比方中所提到的应收账款占比跟同行比可能偏低的问题,有可能不只是信息披露问题,而是涉及到账目做假,这样的“有条件通过”是不是显得唐突了一些呢?
当然,创业板首次发审会能够“满堂红”,这其中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7家上会公司自身的“功夫过硬”,有备而来。从7家公司披露的招股说明书(申报稿)来看,7家公司的业绩甚至已经达到了中小板的标准,象乐普医疗2006年、2007年、2008年净利润之和达到4.15亿元;即便是3年净利润之和最低的南方风机也达到了5442.13万元,也超过了中小板3000万元的基本要求。象这样一些完全满足中小板上市条件的公司,“降格”到创业板来上市,其过会的成功率自然就非常高。
但这又反映出一个问题。创业板是为创业企业而开的,而且目前等待着上创业板的企业数以千计。然而,创业板首次发审会上过会的都是一些走过了创业期的“老创业”,它们完全应该去中小板上市,但却占据了创业板的名额,这是不是创业板资源的一种浪费呢?
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09-09/21/content_464920.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