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日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国资委监事会主席季晓南表示,在对待“大非”这一问题上,国资委绝对会从维护资本市场大局出发,加强监管。
大小非问题是目前困扰中国股市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岁末年初之际,在“无形之手”的作用下,以海通证券、金风科技、中国太保等为代表的部分有大小非解禁的个股受到市场的炒作,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投资者对大小非解禁的恐惧感,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小非问题的解决。特别是2009年,股市将有6800亿股的大小非解禁,相当于再造一个A股市场。因此,对于A股市场来说,大小非解禁的压力是客观存在的。
如何解决大小非问题,化解大小非解禁带给A股市场的压力,这是摆在A股市场面前的现实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国资委监事会主席季晓南的表态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在上市公司中,国企所占的比例达到了三分之二左右;而在国企公司中,国有股东的持股总体也在三分之二左右。因此,国有大股东对待大非解禁的态度,对A股市场来说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国资委是国企的掌门人,在解决大小非问题上一言九鼎,占据着绝对的主动权。所以,国资委如果能够在解决大非问题上作出努力的话,较之于证监会来说,无疑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国资委监事会主席季晓南的表态体现了国有大股东对证券市场的责任感,这是值得肯定的。不过,要解决大小非问题尤其是大非问题,仅有季晓南的这番表态显然是不够的,关键是要把这一表态落在实处,要拿出实际行动来。
在大非减持问题上,目前国资委对国有股东监管的主要依据是2007年7月6日出台的《国有股东转让所持上市公司股份管理暂行办法》。根据该办法规定,国有控股股东在连续三个会计年度内通过证券交易系统累计净转让股份的比例未达到上市公司总股本的5%且不涉及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可由企业按内部决策程序自主决定;超过5%或者虽然不超过5%但会造成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需报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审核批准后实施。而这一暂行办法显然不能令市场放心,因为只要国资委同意,国有股东就可以进行5%以上的减持了,而且国资委与国有股东之间其实都是“自己人”,所谓审批也只是“一家人”之间的事情。
把国资委监事会主席季晓南的表态落到实处,国资委完全可以采取更加实际、更加有效的行动。
首先是给市场一本减持的明细帐。将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权进行一次摸底排队,最终列出一个减持的清单。即:有多少股份是出于控股的需要,根本就不会减持的;有多少股份是将要进入流通环节的。由于国有股中有相当一部分股份是不会减持的,因此,拿出这样一份清单出来,让投资者对国有股减持的压力到底有多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也有利于减轻市场对大小非的恐惧感。
其次,对于将要进入流通环节的国有股,也要拿出一个具体的减持办法出来。比如分五年或八年来减持,尽可能做到均衡减持。让投资者清楚每年大非减持的压力到底有多少。
其三,是国有股东发挥表率带头作用,从新股发行时开始,在考虑国有股东对企业发展所作出贡献的前提下,将国有股东的持股成本与公众股的发行价格实行对接,以避免新股发行带来新增大小非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