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香港减持”解决不了大小非问题

(2008-09-13 11:44:15)
标签:

香港减持

大小非

股票

               
    鉴于大小非问题对A股市场的困扰,如何解决大小非问题也就成为市场参与各方共同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些有识之士为此献计献策,以期大小非问题能够得以早日解决。近日甚至有瑞银建言,A股大小非可借道香港减持,来减轻A股市场的压力。

    借道“香港减持”,对于目前各种解决大小非问题的建议来说,这确实是一个新的思路。不过,这一建议虽然吸引眼球,但对于解决大小非问题却是帮助不大,很难真正解决大小非问题。

    根据瑞信中国研究部主管陈昌华的建议,香港可以发行一个以国内主要指数(如沪深300、上证综指或深圳综指)为基准,以人民币为交易货币的ETF基金。该基金的管理者主要责任就是负责向组成相关指数的国内上市公司“大小非”股东询问是否有意出售解禁股份,再以“先小非、后大非”的原则从相关股东手中购入,组成这个指数基金。而这个基金的规模约为100亿元人民币。

    组建一只百亿元规模的基金来承接A股市场的大小非,这实在是在开国际玩笑。除了相关的投行与基金管理公司可以从中获得一定的收益外,这对于A股市场的大小非来说,实在只是九牛之一毛。对于解决A股市场的大小非问题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作用。而且,鉴于目前香港的人民币存款只有770亿元(当中约有520亿元为活期存款),因此要在香港组建更大的以人民币为交易货币的ETF基金也不现实。用“香港减持”来解决大小非问题,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而且,作为以人民币为交易货币的ETF基金,这只基金所持有的大小非筹码如何减持也是一个大问题。由于是A股,显然并不能通过H股市场来减持。但如果是在A股市场来减持所持有的大小非筹码,其压力不还是留在了A股市场么?所谓“香港减持”岂不是不沦不类了么?

    当然,“香港减持”的提法也会给人们提供一个新的思路,那就是将那些“A+H”股公司的大小非转移到H股市场上去减持。由于这类公司大小非数量甚多,如果能把这些公司的大小非转移到H股市场上去减持,这倒是可以切实减轻A股市场的压力。但这种做法同样并不可行。

    首先,这涉及到契约的变更问题。从新股发行时开始,大小非的身份就是以契约的形式明确下来了的。那些H股公司控股股东的身份基本上就是A股。既然是A股身份,自然就只能在A股市场流通。如果要到H股市场流通,这些大非们就必须改变自己的身份。由于A股的股价定位总体上高于H股,因此,这些大非们是否愿意改变自己的身份,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而即便是大非们愿意改变身份,这契约的更改也不一定能够成功。因为大量的大小非转移到H股市场减持,这必然会对H股市场,甚至整个香港市场造成冲击,这将直接影响到H股股东的利益,他们会同意大小非们变更身份吗?这个答案不言自明。

    其次,A股市场的管理层也不会同意。“A+H”股公司基本上都是一些优秀的公司,如果让这些公司的大小非到H股市场减持,这意味着A股市场上的优质资产转移到了H股市场;相反,一些不含H股的公司,有很多都是垃圾公司。让优质公司的股份在H股市场减持,垃圾公司的股份在A股市场减持,如此一来,A股市场岂不是越来越垃圾了?不仅如此,当大量的“A+H”股公司的大小非筹码转移到H股市场的时候,那么这也意味着“A+H”股公司的话语权就掌握在了H股市场的手上,这样A股市场就更难有话语权可言了。此外,从央企的整体上市来看,A股市场显然是主战场。但如果“A+H”公司的大小非都转移到H股市场上去了,这央企的整体上市工作又如何能够在A股市场展开?

    因此,A股市场的问题还是只能由A股市场来解决,“香港减持”只是一个美丽的肥皂泡而已。

  http://www.dfdaily.com/node2/node24/node619/userobject1ai116607.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