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舆论造市”的空头支票请别滥开

(2008-07-05 09:39:33)
标签:

新华社

股票

 

    本周的热点话题莫过于7月1日新华社刊发的《关于股市的通信》文章,此文在其他媒体转载时,标题甚至做成了《股市完全可以实现稳定健康发展》,明显打上了“舆论造市”、“舆论救市”的烙印。
 
    “舆论造市”、“舆论救市”,这是中国股市的“优良传统”了。大到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的评论,高层官员的讲话,小到一些证券媒体的评论员文章,一些社会知名人士的谈话等等。就是“新华视点”的这篇《关于股市的通信》文章,在16年前的1992年9月27日,新华社也曾发表过同题文章,其目的也是为了救市。

    作为一些大的媒体,一些高官及社会名流,能够密切关注中国股市的发展,这是一件好事。特别是在股市暴跌,投资者的信心遭受打击的情况下,一些媒体,一些官员,一些名流能够站出来为股市呐喊,这是对投资者的一种安抚,有利于提升市场的人气。但尽管如此,笔者以为,这种“舆论造市”的做法还是要慎用为宜。

    应该承认,在大多数情况下,“舆论造市”、“舆论救市”的主观愿望都是好的。但是,仅有主观愿望是不够的。“舆论造市”等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最终也起不到真正救市的效果。如目前的股市之所以如此疲惫不堪,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不切实解决这些制约行情发展的诸多问题,仅靠舆论的作用是无济于事的。这一点,7月2日股市的走势也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当天股指虽然一度冲高,但最后股指平收,这清楚地表明了市场对“舆论救市”的态度: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舆论救市,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

    也正因为“舆论造市”、“舆论救市”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所以“舆论造市”甚至有误导市场、误导投资者的作用。以16年前《关于股市的通信》发表为例,虽然这篇文章的宗旨是为了维护股市的稳定,但实际上,该文发表之后,股市并未能够走稳,反而又急跌了40%。投资者如果相信了舆论救市的作用,那么将会为此付出重大的代价。

    不仅如此,“舆论造市”的本身,也容易受人以柄,有损于当事人的形象。一方面,“舆论造市”,这本身就是对市场的一种人为干预,这是容易招人非议的。另一方面“舆论造市”也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如果“舆论救市”之后股市确实得到了政策面的支持,那么这种“舆论造市”难免有政策提前泄漏的嫌疑;如果没有得到政策面的配合,那么这种“舆论救市”就意味着救市的失败。如此一来,这种舆论不仅误导了投资者,也是对这种舆论发布者自身形象的一种损害。

         http://zjdaily.zjol.com.cn/qjwb/html/2008-07/05/content_3272305.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