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自购信心是假营销是真
在今年以来的新基金发行中,基金公司的“自购”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现象。据初步统计,今年前5个月,基金公司动用固有资金投资旗下基金的总额超过10亿元,共涉及25家基金公司公司旗下的45只基金。为此,日前有业内人士认为,基金公司的这种“自购”、或“自投”,展示了基金公司的信心。
对于这种“信心说”笔者是持怀疑态度的。证监会规定,基金发行不得散布虚假信息误导投资者。而这种“信心说”就存在着误导投资者的嫌疑。
众所周知,今年新基金的发行并不顺畅,基金发行越来越体现出一种“迷你型”的特点,基金发行规模在10亿份以下的新基金越来越多,如天治创新先锋股票型基金的首发规模仅为2.48亿元,创下了开放式基金首发规模的历史新低。就连一度位居国内基金管理资产规模老大的博时基金旗下新基金——博时特许价值基金首募仅4.77亿元。新基金的发行形势十分严峻。
正是面对基金发行形势的严峻,所以今年有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在旗下新基金发行时,纷纷加入到“自购”、“自投”的行列中。并且有的基金公司甚至是“全家总动员”,包括高管、各部门员工在内全部参与新基金发行的认购。如华宝海外基金,首募基金规模为4.62亿份,其中本公司员工认购份额就达1124万份,占基金总份额2.43%。
基金公司自购自家旗下基金,虽然不排除确有少数基金公司是出于信心的原因,但对于大多数进行自购的基金公司来说,恐怕这是一件与信心无关的事情。如果真是出于信心的话,那就未免过于盲目自信了。
从基金的实际投资来看,似乎体现不出基金的信心。虽然最近一个时期,管理层一再强调基金公司要讲政治,要维护股市稳定,但实际上,就在股指跌到3300点附近的情况下,一些投资基金并没有停止砸盘动作。而基金的这种砸盘动作显然难以让人看到投资基金的信心所在。
而从目前困扰股市的大小非问题来看,虽然管理层最近投入了不少的精力,但实际上管理层并没有找到解决大小非问题的有效办法。管理层只是停留在规范大小非减持的层面上,而对于如何减缓大小非减持的压力,管理层束手无策,甚至已经步入误区。而大小非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则中国股市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都是没有希望的。所有的上涨都只是为大小非以更高价格减持创造条件。
就某些基金公司具体的自购做法上来看,投资者也感觉不到信心之所在。如长信基金管理公司近日发布公告,宣布部分赎回持有的长信金利趋势基金和长信增利动态策略基金,合计2600万份。而赎回的资金拟用于认购公司旗下的新基金——长信双利优选灵活基金。长信基金管理公司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其信心又在哪里呢?
因此,所谓基金公司自购体现基金公司信心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基金公司自购,与“信心”无关,更多的只是基金发行营销的一种需要。第一,通过自购可以做大新基金的发行规模,一方面是确保新基金的设立,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基金首发规模太低的尴尬。第二,基金公司自购可以在基金发行过程中起到“示范”作用,以提升基民的申购热情。毕竟基金公司的自购行为容易让基民感觉到基金公司将自己的利益与基民们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新基金的发行也容易得到基民的认同。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comment/jjpl/1050/2008/06-11/018@091559.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