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里有一则经典的寓言故事叫做《狐狸和葡萄》,说的是狐狸的“酸葡萄心理”。本来那是一个葡萄成熟的季节,葡萄架上挂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一只饥饿的狐狸偷偷地溜进了葡萄园。望着葡萄架上高高地挂着的亮晶晶、熟透了的葡萄,狐狸口水直流,想要摘下来吃。它跳了好几跳,蹦了好几蹦,但又摘不到,于是看了一会儿之后,只好无可奈何地走开了,并自言自语地说道:“这葡萄没有熟,肯定是酸的。”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酸葡萄心理”的由来。
其实,人通常都是具有这种“酸葡萄心理”的。象鲁迅笔下的阿Q“精神胜利法”,实际上也就是这种“酸葡萄心理”的再现。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酸葡萄心理”也就是一种自我安慰。因此,只要不妨碍与损害其他人利益,那么任凭这种“酸葡萄心理”潜在于人们的内心倒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不过,作为股市里的投资基金来说,如果也拥有这种“酸葡萄心理”,那就不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了。投资者有必要对此予以高度的关注。
话说投资基金的投资,在过去的一年里,在价值投资理念的驱使下,以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对大盘蓝筹股的炒作热潮,投资基金因此赚得盆满钵满,并因此而带动了国人对投资基金的申购热潮,并使得新基金的发行成为一种“抢购”,迫使管理层不得不推出“比例配售”的基金发行模式。
然而,风水轮流转。牛市不只是蓝筹股的牛市,而是属于所有上市交易股票的牛市。更何况在价值投资理念的驱使下,那些投资基金重仓持有的蓝筹股,在经过了一轮轮的炒作之后,其股票的价值已有高估的嫌疑。反倒是那些非基金重仓股,尤其是股市里的一些低价股,在经过多年的边缘化之后成了股市里的凹地。于是,进入2007年之后,市场形成了对低价股炒作的热潮。
正是市场热点的这种转移,导致了低价股炒作与大盘蓝筹股炒作收益的颠倒。进入2007年以来,在大盘指数涨幅不到20%的情况下,市场不仅股市上消灭了3元以下的个股,就是5元以下的股票也是屈指可数,一大批的低价股出现了股价翻番的走势。相反,基金重仓的蓝筹股涨势甚微,绝大多数的投资基金都没有跑赢大盘,有的基金重仓股甚至不涨反跌,如以3月28日的收盘价计算,工商银行的股价甚至下跌15%左右。
有道是,世界上没有只涨不跌的股票。本来作为基金重仓股来说,在经过了一年多的大涨之后出现阶段性的回落整理,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不知是出于今年基金业绩的压力,还是基金营销的需要,那种潜伏在基金经理人内心的“酸葡萄心理”因此而发作了。面对低价股的上涨,不仅有基金经理把低价股斥之为“绩差股”,甚至认为对绩差股的炒作将会使投资者“血本无亏”。仿佛中国股市里就只有那么几十只蓝筹股似的,仿佛只有对蓝筹股的炒作才是正途、仿佛把那几十只蓝筹股的市盈率炒到五、六十倍甚至炒到一、两百倍也都是理性投资似的。遗憾的是市场并没有以投资基金的意志为转移,以至投资基金的这种“酸葡萄心理”成为一种对市场的误导,成为某些基金经理内心灰暗一面的最真实写照。
当然,对于目前市场对低价股的炒作,投资者保持一份慎重是必要的。但也没有必要草木皆兵。尤其是在目前市场资金已充分介入低价板块的情况下,市场对低价股的炒作肯定不可能来一个急刹车。那些有实质性题材及上市公司基本面有实质性好转的低价股,其后市理应还有一定的表现机会。所以,对于当前投资基金表现出来的这种对低价股的“酸葡萄心理”,投资者还是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以免被投资基金所误导。
http://www.nbd.com.cn/_NewShow.aspx?D_ID=6464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