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惹印象(三)-- 修复中的Prambanan

标签:
prambanan旅游日惹印尼hindu寺庙 |
分类: 游记 |
味道不怎么样的自助餐吃得一饱,接着就要直奔主题了--UNESCO世界遗产Prambanan寺庙群(维基上的中文译音“巴兰班南”)。
这个兴都教(Hindu)的寺庙建筑群建于公元850年前后,正是中爪哇的统治者从佛教信仰转向Hindu的时候。但不知道为什么建成之后不久就被废弃,20世纪初又重修,但2006年的日惹大地震几乎又把它夷为平地,现在还在陆续修复中。
这个寺庙群是东南亚最大的Hindu建筑,特色就是这些一个个耸立的尖塔造型,而且每三个一组,看起来很像吴哥窟的风格。
最大的供奉湿婆、毗湿奴和梵天的三座主神庙现在都不对外开放,只能隔着栏杆拍照。下面这个就是整个寺庙群中最大的湿婆之庙:
Prambanan的各个庙的造型都差不多,区别只是大小以及里面供奉的神像和外面的装饰:
供奉湿婆的坐骑神牛Nandi的庙里,神牛的造像已经缺了一只耳朵了:
供奉毗湿奴的坐骑Garuda(就是中国的“大鹏金翅鸟”,也是印尼和泰国的神鸟)的庙里是空的,神像不知哪儿去了;供奉梵天的坐骑孔雀的庙没找到...
这座庙大概破坏得比较严重,很多地方都补上了石块。后补的石块就没有原物那些精美的浮雕了:
现在还有大量的寺庙没有修复,石料堆得到处都是。按照修复的原则,每座庙需要有75%的原始石料保存下来才会重修,而且修的时候要把石头一块块拼回原位,这可是个细致活儿。
一些寺庙已经只剩下了基座:
从湿婆之庙的顶端射下的阳光(Nikon5400,无滤镜,无后制):
湿婆之庙里的回廊浮雕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受到Hindu文化影响的国家如印尼、泰国几乎家喻户晓,而且据说其中的神猴Haruman后来传到中国就成了孙悟空的原型),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对游客开放。
寺庙的一些装饰细节:
印度风格浓郁的人像:
这种兽头可能有排水管的作用,婆罗浮屠也有很多。东南亚多雨,必须有排水系统来减轻积水对建筑结构的压力:
这些浮雕画完全没有重复的,以公元9世纪中期来说,算是相当精美的了:
我们去那几天日惹一直刮大风,虽然可以吹走不少暑气,但Prambanan的地面全是细细的黑沙,估计是修复时的石料碎屑日积月累形成的,风一吹砂尘滚滚,到后来觉得满嘴都是沙了...
现在Prambanan的周围被规划成了一个很大的公园,非常干净整洁,就是散散步也不错的。(如果不进遗迹的话好像是免费的。遗迹的门票大概是11美元,姑且希望这笔钱能用到修复重建上吧。)
回来之后在wiki上查到一个关于Prambanan的神话传说:据说其中一座寺庙里供奉的湿婆的妻子难近母的石像,原本是一位爪哇公主。传说公主被迫嫁给她不爱的人,于是她要求驸马在一夜之间为她造一座有1000尊石像的寺庙才肯完婚。驸马有鬼神相助,真的就要造出来了,公主就派人在寺庙的东边放火,附近的公鸡看到亮光,以为天亮了就开始打鸣,结果把帮助修造寺庙的鬼神都吓跑了。驸马发现公主的诡计,一怒之下就把她变成了寺庙中最美的一座石像。可惜这座难近母之庙貌似也没有开放。
日惹游记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