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因材施教

(2008-07-25 17:18:49)
标签:

爱在中国行

少年班

教育

分类: 生活感悟

孔夫子可能是把“因材施教”这四个字贯彻得最好的人了。精于算计的,教他去作买卖;长袖善舞的,教他去做官;膀大腰圆的,教他武艺;明显脑子少根筋的,都可以教他舍身成仁混个千古美名。

老外也有这么句话,圣经里面的,翻译成中文大意是“把每个孩子教成他应该成为的样子”。这“应该成为的样子”就有点吊诡了:谁批准的,谁认证的,谁质管的?

 

通常当然是家长和老师们了。有些人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投射到孩子身上,有些人则是希望能够衣钵传承,更多的人只是为了赶时髦。光从我记事的时候算起,中国老百姓在教育孩子方面已经刮过好几阵风了:乐器风,奥赛风,财会风,电脑风,出国风,等等。每一阵风刮过,必定是有人欢喜有人愁。欢喜的是乐器厂商,大概几辈子都没卖出去过那么多的钢琴;是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找几个大学的老师,翻印几本资料,就可以开班授课圈钱了。愁的是所有那些明明跟不上,却又被家长和老师赶鸭子上架地逼着去跟风的人:五音不全却被当成下一个贝多芬一般培养的,平时小考都是低空飞过的却被拉去听高深的大学课程,本来可以考上高中的被逼着去考了财会中专、导致三四年后财会中专毕业生供过于求,抱着各种各样美好梦想的高中毕业生清一色地填报了计算机专业的志愿、不管学校本身的教学质量究竟如何,靠啃了几本单词书学来的“哑巴英语”和大学成绩单踏出国门、最后却只能在讲中文的小圈子里混的也不是一个两个。

(说到这里真的要感谢我的母亲,她对我的冀望只不过是:学点音乐,不要五音不全被人笑;学点书法,不要写的字像鬼画符。我对于绘画的天分在小学二年级的第一次兴趣班上课时就被母亲发现实在是不足以继续浪费老师们的时间,于是当机立断地让我“转行”了。虽然没有钢琴几级几级的证书,也没有一大叠的书画作品,但我有足够的时间让我应付学校之余可以做我喜欢做的事情,读几本闲书,想一些其他孩子没有空去想的事情。)

 

有人羡慕别人家的孩子聪明,自己家的孩子却很笨。须知这世上最可悲的事不是养了个傻子,而是非要把傻子当天才来养。比这更可悲的事,是非要强迫所有人都把天才当傻子来养

美国人说“人皆生而平等”,还把这句话写进了《独立宣言》,但他们忘了另一句话,“人皆生而不同”(这也是西方人说的,“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总是有人说,把智力超常的小孩分开培养是不对的,说是会“伤仲永”,可他们好像忘了,方仲永之所以后来会“如常人矣”,正是因为他的父亲扼杀了接受更好的教育的机会。

用培养天才的精力去培养一个庸才,只是一种浪费;而把天才硬生生培养成庸才,则是对人类文明的犯罪。想一想爱因斯坦当年如果按部就班地接受传统的学校教育而被培养成了一个会计或是文书,二战可能会夺走另外一到两亿人口的生命(“一亿玉碎”的口号加上“死也要拉个垫背的”的心态,这个数字一点也不夸张)。

 

大学时代有一位教授说,他一生的梦想是“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我自愧于不是他所梦想的英才,但我知道我们那一班同学里的确是有的,而他也能够把他们教育得很好,老师幸甚,学生更加幸甚。

 

(母“系”今年已到了而立之年,几乎每年都会听到有人大造舆论想让她关门大吉,但是好像从来没有人问过我们这些被她一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们是怎么想的。我们之中的绝大多数人现在还都没有到那种万人敬仰的地位,但至少,我们当年很幸运的找到了能够理解我们的人。我们不指望人人都能理解我们,但起码,请不要剥夺那些和我们当年一样的孩子们被人理解的权利。)

 

--谨以此文献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创办30周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