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老编手记 |
4月8日,由《南方都市报》发起,《南方都市报》和《南都周刊》联合主办,以坚持“公正、独立、创造”为原则、以“反抗遮蔽、崇尚创造、追求自由、维护公正”为宗旨,以推崇真正的创造精神和推动华语文学的发展与进步为目标的国内第一个由大众传媒创设的文学年度评选——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华语文学传媒盛典”)颁奖,详情见谢有顺的博客,散文集《半生为人》(2005年同心出版社出版)的作者徐晓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5年度散文家奖”,这个奖她该得,也非她莫属。
昨天,朋友前往她家祝贺,她亲自下厨房好酒好菜相待。她说,朋友来了,一定要亲自下厨才更表示诚意。她这一下厨可不得了,更见才女风采——她不但文章写得好,菜也做得了得,“色”、“香”、“味儿”俱佳,朋友说,比“张生记”不差呢。
关于今年的“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自有公论,这里不多说,还是发些照片,让朋友们分享一下徐晓的喜悦吧。
昨天,朋友前往她家祝贺,她亲自下厨房好酒好菜相待。她说,朋友来了,一定要亲自下厨才更表示诚意。她这一下厨可不得了,更见才女风采——她不但文章写得好,菜也做得了得,“色”、“香”、“味儿”俱佳,朋友说,比“张生记”不差呢。
关于今年的“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自有公论,这里不多说,还是发些照片,让朋友们分享一下徐晓的喜悦吧。

今夜星光灿烂。我说,徐晓,和奖杯一起照张像吧。
她抱起奖杯,不好意思地笑了。

“小金人”,为你祝贺。
上面的文字是: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5年度散文家 徐晓。

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六位获奖人








徐晓的手艺比“张生记”咋样?
她做的红烧肉最抢手,还没拍呢,没了。哈!

双喜临门。
刚刚获得留美奖学金的儿子为母亲获奖祝贺。


授奖词全文。

徐晓朗读获奖感言。(全文后附)

还有三个编辑策划证书。


因为编辑这本书,我有幸得到一个证书。

临别留影。
附:徐晓获奖感言全文

我很荣幸,在广州这个陌生的城市,获得这一虽然年轻,却被写作者向往的“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首先,设立这一奖项的《南方都市报》的从业者们,以最大的可能遵循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因而得到了同行和公众的尊敬,;
其次,虽然这一奖项的历史短暂,但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出,与另一些看起来更有权威性的奖项相比,它更加强调文学的文学性。我试图用“文学性”这个词区别于“纯文学”。后者更加强调文学的形式感,而前者更加强调文学本质的属性。有人注意到这个奖所具有的倾向性。但是,仅就我们这一代所经历过的生活来说,我甚至认为仅仅有“倾向”是远远不够的;或者说,仅就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现状来说,有倾向已经是难能可贵。技巧永远不是文学的全部。
另外,这个奖的名单中已经有了一些我熟悉的名字。他们是——我的朋友也是我在散文写作上默默追随的史铁生;恰好是我的散文中所记述的那个群体中的诗人多多;曾经与我同事多年的林白,以及在出版业的合作伙伴李亚伟——我的名字排在他们后面,就像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突然遇上了一群老朋友,让我既兴奋又深感安慰。
是的,文学始终既是我热爱的也是我特别陌生的。时至今日,站在这个讲台上,我感到意外甚至惭愧。我写得那么少,《半生为人》是我十年来陆陆续续写成的散文合集,也是我有生以来的第一本书。
早在七十年代,在我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很偶然地闯入了一片令我着迷的天地,后来,这一圈子被说成是对中国文学的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的群体。当亲历者沉默的时候,神话便应运而生。而事实上,事件对历史的意义与对个人的意义常常完全不同。真正对我产生影响的并非事件,不管那事件是否被载入史册,或者是否真正成为历史的财富。在事件中活动着的始终是活生生的个人,他们是历史脉管里流动的血液。这些人经历时间的波浪,有的成为历史的符号被反复地提起,有的默默无闻,有的从来不为人知。
我记录下这些人,我的亲人,我的难友,我的同道,我爱过的和爱过我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不只是我描述的对象,也许我真正要表达的是我自己,我的生活在与他们的关联中展开,也可以说这是另一种形式的自传。
我回忆过去,过去的遭遇,过去的理想,过去的人与事。正如人不可能趟过同一条河一样,人也不可能哪怕一刻占有完全摒弃过去的现在。健忘常常出于自卫的本能。如果说我的回忆是怀理想主义之旧,是对遗忘的拒绝和反抗,那么,不管我的努力是否成功,我仍然要说:越是拒绝,越是反抗,就越是生活在现实之中。
论者和读者在谈论我的散文时,常常提到“真实”二字。我并不试图书写历史,虽然有不少读者谈到,这些文字把他们带回了八十年代的精神氛围。准确、条理与全面不是我的写作标准。相反,我的书写是零星的,无序的,极为个人化的。我想,真实在文学中并不等同于真相,在写作之前,你也许并不知道真实的边际在哪里。这是一个寻找的过程,穿过幽暗,抵达灵魂,触摸疼痛——此前,伤也在那里,但你感受不到那疼痛,同时也不能真正懂得幸福、绝望、遗憾这些词汇的含义,反而会抱怨生活的无聊与平庸。而此刻,你拥有了一片精神的天空。通向精神之路需要的不是才华,不是教养,不是学识,而是真诚的态度,然后才是还原与呈现真实的勇气与能力。
所以,写作对我来说不只是兴趣,或爱好,而是一种需要,它给我生活的力量!
谢谢主办方!谢谢评委!谢谢在坐的所有听众!
首先,设立这一奖项的《南方都市报》的从业者们,以最大的可能遵循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因而得到了同行和公众的尊敬,;
其次,虽然这一奖项的历史短暂,但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出,与另一些看起来更有权威性的奖项相比,它更加强调文学的文学性。我试图用“文学性”这个词区别于“纯文学”。后者更加强调文学的形式感,而前者更加强调文学本质的属性。有人注意到这个奖所具有的倾向性。但是,仅就我们这一代所经历过的生活来说,我甚至认为仅仅有“倾向”是远远不够的;或者说,仅就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现状来说,有倾向已经是难能可贵。技巧永远不是文学的全部。
另外,这个奖的名单中已经有了一些我熟悉的名字。他们是——我的朋友也是我在散文写作上默默追随的史铁生;恰好是我的散文中所记述的那个群体中的诗人多多;曾经与我同事多年的林白,以及在出版业的合作伙伴李亚伟——我的名字排在他们后面,就像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突然遇上了一群老朋友,让我既兴奋又深感安慰。
是的,文学始终既是我热爱的也是我特别陌生的。时至今日,站在这个讲台上,我感到意外甚至惭愧。我写得那么少,《半生为人》是我十年来陆陆续续写成的散文合集,也是我有生以来的第一本书。
早在七十年代,在我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很偶然地闯入了一片令我着迷的天地,后来,这一圈子被说成是对中国文学的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的群体。当亲历者沉默的时候,神话便应运而生。而事实上,事件对历史的意义与对个人的意义常常完全不同。真正对我产生影响的并非事件,不管那事件是否被载入史册,或者是否真正成为历史的财富。在事件中活动着的始终是活生生的个人,他们是历史脉管里流动的血液。这些人经历时间的波浪,有的成为历史的符号被反复地提起,有的默默无闻,有的从来不为人知。
我记录下这些人,我的亲人,我的难友,我的同道,我爱过的和爱过我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不只是我描述的对象,也许我真正要表达的是我自己,我的生活在与他们的关联中展开,也可以说这是另一种形式的自传。
我回忆过去,过去的遭遇,过去的理想,过去的人与事。正如人不可能趟过同一条河一样,人也不可能哪怕一刻占有完全摒弃过去的现在。健忘常常出于自卫的本能。如果说我的回忆是怀理想主义之旧,是对遗忘的拒绝和反抗,那么,不管我的努力是否成功,我仍然要说:越是拒绝,越是反抗,就越是生活在现实之中。
论者和读者在谈论我的散文时,常常提到“真实”二字。我并不试图书写历史,虽然有不少读者谈到,这些文字把他们带回了八十年代的精神氛围。准确、条理与全面不是我的写作标准。相反,我的书写是零星的,无序的,极为个人化的。我想,真实在文学中并不等同于真相,在写作之前,你也许并不知道真实的边际在哪里。这是一个寻找的过程,穿过幽暗,抵达灵魂,触摸疼痛——此前,伤也在那里,但你感受不到那疼痛,同时也不能真正懂得幸福、绝望、遗憾这些词汇的含义,反而会抱怨生活的无聊与平庸。而此刻,你拥有了一片精神的天空。通向精神之路需要的不是才华,不是教养,不是学识,而是真诚的态度,然后才是还原与呈现真实的勇气与能力。
所以,写作对我来说不只是兴趣,或爱好,而是一种需要,它给我生活的力量!
谢谢主办方!谢谢评委!谢谢在坐的所有听众!
前一篇:十分钟涂鸦:父亲·书
后一篇:2006年新词汇:北京下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