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老编手记 |
(二)下面这本书,看封面图案,应该是写徐静蕾的。徐静蕾是个勤奋的女孩子,也不做作,让人喜欢,因为这一点,我注意到这本书。但左看右看又看不明白,如果不翻开书仔细看一看的话。这就是这个设计存在的问题,封面要素缺失的问题,这本书比上面这套书更甚,封面上不但没有出版社,甚至连作者都没有,或者,作者就是徐静蕾自己?如果是,概是我少见多怪了。这本书的封面同样用了卡纸,只不过是在卡纸上四色印刷,因为卡纸的吃墨性,色泽发暗,显得有些脏,感觉不明朗、阴郁,这似乎不应该是徐静蕾的风格。不喜欢这个设计,但或许因为内有图片,采用的这种开本(大概是230×170mm)我喜欢。这个设计还有一个毛病,封面用纸克数可能不够,220克?250克?因为克数低,书放在那里,显得软塌塌的,不能不让人往“没头脑”那里想。
(三)下面这本书,就不用说了,同样没有出版社和作者,甚至连设计都谈不上,只用了特种纸,忘了叫什么纸,记得上面好像有些金属光泽,这种纸在这两年的图书封面设计上常被使用,相对较贵,但由于吸墨效果不好,一些在上面做了印刷设计的封面印出来后,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此外,抛开设计不谈,此书和徐静蕾这本书的书名位置也存在问题,书名放在封面下方位置,如果书店有没足够的书架摆放此书,要一本本上下叠放着,书名就很有可能被叠放在上面的书压住而不能很读者直观,可能会造成读者选书障碍,影响书的销售。顺便调侃一下,这个设计大概很不高兴:我,拿破仑何等人物?!怎么也得唱独角戏!哈。
(四)这两本书也不用多说,同样没头脑或不高兴,缺少封面要素。但设计者的设计意图非常清楚,就是打王朔这张牌,以至于为张显作者,书名都成了陪衬,更不在乎封面的整体构图是不是合理,或者几个毛笔字是不是傻愣愣的。看这个封面我就在想,设计者为什么一定要用这几个没什么功力的手书,不会是王朔亲题吧?另外,这个设计应是跟风设计,这两年,个人文集或学术著作,这样的简约设计不少,大概对设计者或出版人有影响,但这似乎不是王朔的风格,不知道王朔的FANS们会不会喜欢。
(五)这本书存在同样的问题,缺少封面要素,但是,与上面几本书相比,如果说上面几本书打的是名人牌,或内容,或作者,读者目光扫过,还能大概知其一二,并驻足其前,小阅一下,这本书能让读者做到这一点吗?不敢保证。因为这本书大概是以内容命名的,“脚印”让人联想到经历,但什么经历?或者什么人的经历?封面上却没有辅助性说明,加上缺要素,甚至连作者名字都没有,让读者一脸狐疑。我拍这本书,是因为放在他旁边的书的吸引,当几本书同时进入镜头的时候,这本书的彩色吸引了我,才捎带拍了下来。不过,在拍前我注意到,一位大概是搞设计的男生,拿起这本书,凑到眼前很近地看了看,还用手指在封面上磨擦了几下,好像研究工艺和感觉手感的样子。这本书同样用了一种卡纸,应该是300克的,所以显得很挺,没有勒口。“脚”字压印,“印”字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用了一种类似烫金的工艺,烫的是一种彩色锡纸。这种工艺这两年常被设计采用,但因为感觉飘,没用过,还叫不好工艺的专有名词,有些惭愧。如果抛开封面的要素不谈,我倒有些喜欢这个设计,主要是它简约化、纸材和用色,注意看一下,封面橙色调,以小红印章破其用色的单一和死板,环衬用了与印章一致的红色,都是暖色调,且属同一个色系,显示了装帧设计的统一性和整体性,没看内文,不知道内容是否与这种设计相呼应。现在很多书,看封面一种感觉,看内文一种感觉,或者封面设计很好,或者内文设计不错,但两者却不能很好地结合,缺乏整体设计的理念,让人总感觉一种夹生饭,怎么样都别别扭扭。
(六)下面这本书更有意思,封面到了缺要素不要书名!看看,如果不是我在拍它旁边另一本书时一个大脑袋闯入镜头,我断不会拍它,这是我拍的第二张,因为在我在镜头里看到大脑袋之后,却没有发现书名,并且这个大脑袋眼熟又叫不上名字,让我以为是这个大脑袋的传记,才不得不左对焦右对焦,看到书脊的书名才作罢。我想,如此设计,定是设计者和编辑都疏忽了,因为没有谁会傻到让自己的书或设计放在书架上,却连书名都不告诉人家。不过,说到这里,好像事情也不能如我说的这么绝对,人家如此一番设计,会不会是想让人关注这个大脑袋?然后再驻足观究竟?或者他们相信这本书上架,只可能插在书架里,而不会平摆在书架上让人直观?如果是如此的话,那是不是也太不自信了?呵呵。
总之,以上几本书,是我在拍摄的数百张照片里选出,凑在一起的。这几本书,是不是专为这次订货会而出的新书我不知道,但至少是一年内出版的,也是吸引了我一下眼球的书,虽然不完全因为内容。这些书一个共同的特色就是设计上的缺要素。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可能多方面:一是设计人员不懂封面要素要求,而编辑也迷迷糊糊;二是设计时光注意了设计的感觉,而压根儿就没把封面要素当回事,认为可有可无;三是根本忘了,大马虎;四是知道封面要素的重要性,但却视而不见,自负地强调设计理念,来个“不高兴”。其他一些情况,不一一猜测了,时间也不早了,先说到这里吧。相关问题,欢迎朋友们讨论。
——2006年1月18日晨3时30分,完成初稿于北京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