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老编手记 |
做母亲的,最最之痛,莫过于失去孩子。而我这个做母亲的,却在无奈中一次次地失去孩子。
这不是危言耸听。
了解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个极爱孩子的人,自己的孩子,别人的孩子。不过,这里所说的“孩子”,则是另一个层面上的。那就是我编的图书。
说来可能不信,不知从何时起,我不自觉中开始把自己从事职业的过程称为“生产”,而把我职业的结果——编辑出版的图书称为“孩子”。说傻也好,说痴也罢,从事编辑职业十多年,从作为谋生的手段被动地接受,到渐渐因喜好而主动去从事,漫漫长长十多年的过程,这大概就是让我从这个层面上定位自己为“母亲”这个角色的原因。
编辑工作是艰苦的,但编辑工作的过程却苦中有乐,尤其当你因看多了枯燥的文字而头痛得不能自持,终于有一天你的这种痛苦结束,一个“孩子”诞生的时候。
从校园里出来,走上工作岗位,我从事的第一职业就是编辑,直到今天。有所不同的是,那时从事的是专职辞书编辑。有人曾形容辞书编辑这个职业:对于死刑犯的最重的刑罚,莫过于让他去编辞书。哪一位人物说的,我忘记了,但无论如何,由此,从一个侧面让人们看到了辞书编辑之辛苦。虽然随着时间的延续,编辑图书的范围渐宽起来,从辞书到一般工具书,到科技图书,到教材,再到社科类图书,甚至有一天,我这个工科出身的,竟武文弄墨,还兼写写画画,编起文学作品。这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飞跃的过程。这种尝试,这种飞跃,不但造就了我对于这一痛苦的“生产”过程逐渐产生的快感,更为不断出生的“孩子”而“母性”大发。
嗨,你好!每每样书拿到手的相当一段时间里,熟悉我的人总是会断言,瞧吧,她准是又要三句不离书语了。呵呵,这一点我承认,从拿到书,到下一部书出版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会不自持地像祥林嫂那样,我家“阿毛”长,我家“阿毛”短。同为母亲,所不同的是,祥林嫂之“阿毛”,无时不透着失子的悲凉,而我之此“阿毛”,则处于极度的“生子”的喜悦之中。同事来了,我会忙不迭地拿出书,嗨,真不容易,出来了,这本给你,欢迎多提意见!语气颇为夸张,嘴上虽说,但心里却百般地自以为,我“生”出的孩子,乃最好也!友人来了,嗨,哥们儿,瞧瞧我这“孩子”怎么样?!很漂亮吧?!如果朋友说“是”,那我一定会接道,那感情!也得看,他‘妈’是谁呀!像所有的母亲一样,那一刻,被喜悦冲昏了头脑的我,自然只顾了夸“孩子”,听不见也看不到任何的异声,或者,就干脆排斥。
这便是母亲。
母亲的喜悦,或者说母性的天性,是要把喜悦昭示天下的。对于图书,我这特殊的“孩子”,这种“母性”一样表现在我的身上。“孩子”生出来了,母亲知道孩子之优、之劣,但她会扬长而避短。找媒体,一个个电话过去,我会激动不已,而至喋喋不休。“孩子”被媒体宣传出去,就像你抱着孩子走在街上,过路的陌生人瞅上一眼,突然站定,凑到跟前,哇,我漂亮的婴孩儿!真可爱!陌生人虽让你不禁警惕,但禁不住的得意还是会无余地表露在脸上。
但今天,我说起 “孩子”,却没有往日的喜悦了。
下午,翻出不久前刚出生的“孩子”——《化工新材料产品及应用手册》,看了很久,却禁不住“失子”的心痛。
这个“孩子”之孕育,数起来,我会似老人回忆,眯起眼,像回忆很久远的事。这种描述并不夸张。
那还是十年前,那时我还在另一家出版社工作。艰难的阻力之下,开始了这一孩子的孕育过程。组稿,开编委会,在没有任何资金的情况下。编委们请来了,那是一个极庞大的班子,四五十位材料界的权威,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那时我还不满三十岁,在专家们一片异样的目光里,就这么开始了策划、体例、编写要求、分工、进度计划等……几十个大类,分别组织,三百余一线科研专家参与编写。三年后,一份份文稿交上来了,千余个品种,近200万字。随后便是庞大的体例统一、编辑加工、退改、再加工、校对等一系列少不得的工作。大家都知道,化工类图书,是少不了结构式和图表、专业英文之类的,而作为工具书,其体例要求之严,更是一般图书,特别是文学类图书无法比拟的。更何况,这还是部填补空白的图书。这一艰难的“孕育”过程,伴着死刑犯般的痛苦,一进入就是近十年。
去年,当书稿完成三校、盼望已久的“孩子”眼看就要出世的时候,才突然被“诊断”,要“流产”了。这么专业的东西,这么大的投入,卖不出去怎么办?文科出身的“家长”面露难色。玄!咱发科技书不对路!人家不认!颇有经验的发行宣判了。生就生了,管他呢!反正你有钱!友人半玩笑半认真地安慰着。时至此时,我才晃而发现,自己含辛茹苦合法孕育了近十年的“孩子”,待他出生的时候,却要看“后娘”的脸了。十年啊,十年!抗战才八年啊!甜酸苦辣!我沉默了,很久很久。
“孩子”会漂亮的,我自信,但我却无力“养育”,孕育“孩子”的喜悦转而为即将“失子”的痛所代替。
为了“孩子”的明天,找“主儿”吧!沉思很久之后,我决定“卖孩子”!因为我明白,与其被动地接受一个“后母”,不如主动去寻找一个爱“孩子”的“妈妈”。
一个电话过去,很快找到了“后妈妈”——中国石化出版社。什么时候送来?最好快一些,赶年初的订货会!接受这部书稿的编辑颇有几分无疼“生育”的兴奋,还有别的“孩子”吗?统统送来,这样的“孩子”,“优生”呢!噢,好的,好的。我喃喃着。
签约,“孩子”被抱走的一瞬那,心像一下子掏空了。
能做好吗?一定要做好啊,一定啊!那是一步三回头的感觉,虽然心里明白,“孩子”明天将属于他人,虽然他的前途可能会光明许多。
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家中,茫茫然,我不知何以为做。夜深的时候,辗转反侧,我睡不着,像丢了什么。坐起,走上网络,无精打采地打开MSN Messenger,遇见一位朋友。嗨,你好啊,朋友说,怎么样?有什么好事?那是习惯性的招呼声。噢,好,还好……噢,不,不……不好……我欲言又止,你忙吗?……不忙的话……陪我一会好吗?从不求人的我企求着,……有酒吗?你那里,陪我喝口酒!我手语。
啊?!朋友惊诧,不相信是从来开朗的我了,是你吗?怎么回事?!
我?我!我卖了“孩子”!话音未落,声音已哽咽,泪已如泉涌……
今天,在“孩子满月”后,我得以见到了,但我只能定定地看,只能在人极不情愿中轻轻地抱一抱,却不能让“孩子”叫我一声“母亲”!我不知道,这是“孩子”的悲剧,还是做“母亲”的悲剧。这样的悲剧,在过去的日子里,百般的无奈中曾数度发生过。但我却不能保证,在今后的日子里,会不会再度发生。
面对已然出世的“孩子”,我不愿做“祥林嫂”,但却哽咽着,内疚良久,无奈地呼唤着“孩子”的名字,最后一次无能为力地说,“孩子”,“母亲”对不起你!
这不是危言耸听。
了解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个极爱孩子的人,自己的孩子,别人的孩子。不过,这里所说的“孩子”,则是另一个层面上的。那就是我编的图书。
说来可能不信,不知从何时起,我不自觉中开始把自己从事职业的过程称为“生产”,而把我职业的结果——编辑出版的图书称为“孩子”。说傻也好,说痴也罢,从事编辑职业十多年,从作为谋生的手段被动地接受,到渐渐因喜好而主动去从事,漫漫长长十多年的过程,这大概就是让我从这个层面上定位自己为“母亲”这个角色的原因。
编辑工作是艰苦的,但编辑工作的过程却苦中有乐,尤其当你因看多了枯燥的文字而头痛得不能自持,终于有一天你的这种痛苦结束,一个“孩子”诞生的时候。
从校园里出来,走上工作岗位,我从事的第一职业就是编辑,直到今天。有所不同的是,那时从事的是专职辞书编辑。有人曾形容辞书编辑这个职业:对于死刑犯的最重的刑罚,莫过于让他去编辞书。哪一位人物说的,我忘记了,但无论如何,由此,从一个侧面让人们看到了辞书编辑之辛苦。虽然随着时间的延续,编辑图书的范围渐宽起来,从辞书到一般工具书,到科技图书,到教材,再到社科类图书,甚至有一天,我这个工科出身的,竟武文弄墨,还兼写写画画,编起文学作品。这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飞跃的过程。这种尝试,这种飞跃,不但造就了我对于这一痛苦的“生产”过程逐渐产生的快感,更为不断出生的“孩子”而“母性”大发。
嗨,你好!每每样书拿到手的相当一段时间里,熟悉我的人总是会断言,瞧吧,她准是又要三句不离书语了。呵呵,这一点我承认,从拿到书,到下一部书出版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会不自持地像祥林嫂那样,我家“阿毛”长,我家“阿毛”短。同为母亲,所不同的是,祥林嫂之“阿毛”,无时不透着失子的悲凉,而我之此“阿毛”,则处于极度的“生子”的喜悦之中。同事来了,我会忙不迭地拿出书,嗨,真不容易,出来了,这本给你,欢迎多提意见!语气颇为夸张,嘴上虽说,但心里却百般地自以为,我“生”出的孩子,乃最好也!友人来了,嗨,哥们儿,瞧瞧我这“孩子”怎么样?!很漂亮吧?!如果朋友说“是”,那我一定会接道,那感情!也得看,他‘妈’是谁呀!像所有的母亲一样,那一刻,被喜悦冲昏了头脑的我,自然只顾了夸“孩子”,听不见也看不到任何的异声,或者,就干脆排斥。
这便是母亲。
母亲的喜悦,或者说母性的天性,是要把喜悦昭示天下的。对于图书,我这特殊的“孩子”,这种“母性”一样表现在我的身上。“孩子”生出来了,母亲知道孩子之优、之劣,但她会扬长而避短。找媒体,一个个电话过去,我会激动不已,而至喋喋不休。“孩子”被媒体宣传出去,就像你抱着孩子走在街上,过路的陌生人瞅上一眼,突然站定,凑到跟前,哇,我漂亮的婴孩儿!真可爱!陌生人虽让你不禁警惕,但禁不住的得意还是会无余地表露在脸上。
但今天,我说起 “孩子”,却没有往日的喜悦了。
下午,翻出不久前刚出生的“孩子”——《化工新材料产品及应用手册》,看了很久,却禁不住“失子”的心痛。
这个“孩子”之孕育,数起来,我会似老人回忆,眯起眼,像回忆很久远的事。这种描述并不夸张。
那还是十年前,那时我还在另一家出版社工作。艰难的阻力之下,开始了这一孩子的孕育过程。组稿,开编委会,在没有任何资金的情况下。编委们请来了,那是一个极庞大的班子,四五十位材料界的权威,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那时我还不满三十岁,在专家们一片异样的目光里,就这么开始了策划、体例、编写要求、分工、进度计划等……几十个大类,分别组织,三百余一线科研专家参与编写。三年后,一份份文稿交上来了,千余个品种,近200万字。随后便是庞大的体例统一、编辑加工、退改、再加工、校对等一系列少不得的工作。大家都知道,化工类图书,是少不了结构式和图表、专业英文之类的,而作为工具书,其体例要求之严,更是一般图书,特别是文学类图书无法比拟的。更何况,这还是部填补空白的图书。这一艰难的“孕育”过程,伴着死刑犯般的痛苦,一进入就是近十年。
去年,当书稿完成三校、盼望已久的“孩子”眼看就要出世的时候,才突然被“诊断”,要“流产”了。这么专业的东西,这么大的投入,卖不出去怎么办?文科出身的“家长”面露难色。玄!咱发科技书不对路!人家不认!颇有经验的发行宣判了。生就生了,管他呢!反正你有钱!友人半玩笑半认真地安慰着。时至此时,我才晃而发现,自己含辛茹苦合法孕育了近十年的“孩子”,待他出生的时候,却要看“后娘”的脸了。十年啊,十年!抗战才八年啊!甜酸苦辣!我沉默了,很久很久。
“孩子”会漂亮的,我自信,但我却无力“养育”,孕育“孩子”的喜悦转而为即将“失子”的痛所代替。
为了“孩子”的明天,找“主儿”吧!沉思很久之后,我决定“卖孩子”!因为我明白,与其被动地接受一个“后母”,不如主动去寻找一个爱“孩子”的“妈妈”。
一个电话过去,很快找到了“后妈妈”——中国石化出版社。什么时候送来?最好快一些,赶年初的订货会!接受这部书稿的编辑颇有几分无疼“生育”的兴奋,还有别的“孩子”吗?统统送来,这样的“孩子”,“优生”呢!噢,好的,好的。我喃喃着。
签约,“孩子”被抱走的一瞬那,心像一下子掏空了。
能做好吗?一定要做好啊,一定啊!那是一步三回头的感觉,虽然心里明白,“孩子”明天将属于他人,虽然他的前途可能会光明许多。
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家中,茫茫然,我不知何以为做。夜深的时候,辗转反侧,我睡不着,像丢了什么。坐起,走上网络,无精打采地打开MSN Messenger,遇见一位朋友。嗨,你好啊,朋友说,怎么样?有什么好事?那是习惯性的招呼声。噢,好,还好……噢,不,不……不好……我欲言又止,你忙吗?……不忙的话……陪我一会好吗?从不求人的我企求着,……有酒吗?你那里,陪我喝口酒!我手语。
啊?!朋友惊诧,不相信是从来开朗的我了,是你吗?怎么回事?!
我?我!我卖了“孩子”!话音未落,声音已哽咽,泪已如泉涌……
今天,在“孩子满月”后,我得以见到了,但我只能定定地看,只能在人极不情愿中轻轻地抱一抱,却不能让“孩子”叫我一声“母亲”!我不知道,这是“孩子”的悲剧,还是做“母亲”的悲剧。这样的悲剧,在过去的日子里,百般的无奈中曾数度发生过。但我却不能保证,在今后的日子里,会不会再度发生。
面对已然出世的“孩子”,我不愿做“祥林嫂”,但却哽咽着,内疚良久,无奈地呼唤着“孩子”的名字,最后一次无能为力地说,“孩子”,“母亲”对不起你!

文后语:做编辑的,最痛之事是一部好作品的流逝,但这种事情在现实是却时有发生。发生的原因很多,或超了范围,或因为效益,或这个那个限制,等等等等。每一个热爱自己职业的编辑,都不希望这种事情发生,也都极痛斥这种事情的发生。但面对此,我们却往往显得无力,无助,这是可悲的。虽然在实际中,我们想出种种办法,不过,就目前的情况看,我们并不能乐观,我们还将一次次承受悲哀!
——2002年7月19日晨2时30分初稿完成于北京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