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北魏民族融合之都——大同

标签:
转载 |
分类: 数据_资料_学术 |
大同——作为1982年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从古到今一直是北方各少数民族杂糅、繁衍生息之地。故可以这样说,是典型的民族融合之地,特别是北魏时期,将这种现象推向了巅峰。
大同,从有文字记载的建城史可溯源到公元前300年,春秋时期为游牧部落林胡、楼烦所居;战国初期为代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郡县制,此地即为雁门郡,蒙恬大将军曾屯兵30万于此“备胡”;西汉承袭秦郡县制,仍为雁门郡。东汉各州置州牧,后改州牧为刺史,雁门郡属并州刺史部;三国时,为乌桓、鲜卑所居;北魏定都大同,开始了前所未有的都市建设;唐代改为云中郡;辽重熙改云州为西京,设西京道大同府;元改西京道大同府为大同路;明代改大同路为大同府;清代为大同县;民国时仍为大同县。
据有关资料表明,大同作为代国的南都长达86年;作为北魏的首都达97年;而辽代作为西京长达78年;金代称西京90年;元代仍称西京则有76年。直到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改西京道大同府为大同路,三朝称西京者共244年。
公元386年,道武帝拓跋珪创立代国,并于天兴元年(公元398年)“秋七月,迁都平城,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正式建立北魏政权。从此,拓跋氏在大同开展了长达一百年的波澜壮阔的民族融合大业。
夺取政权、巩固政权是北魏王朝首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在尚未完全平息“十六国”战乱、彻底统一中国北方之时(北魏于公元439年统一北方),当要施有正确的治国方略。
聪明的拓跋氏很善于学习,特别是学习历代汉族王朝治国理政的经验,于是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民族融合的举措。
一、移民。作为一个马背上的民族,深知要想开疆拓土,一定要有人民的参与才能实现。而北魏建国初期,戎马倥偬,身上的征尘仍在,大兴安岭和草原上带来的气息尚存,可以说是有“朝”无“野”,皇朝贵族多,庶民百姓少,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便以移民的方式增加都城和京畿地区的人口。使帝王有所“呼”,庶民有所“应”。这种快速聚集皇民于京城的情况见于《魏书》:
《魏书·太祖纪》
“天兴元年春正月,辛酉,车驾发自中山,至于望都尧山。徙山东六州民吏及徒何、高丽杂夷三十六万,百工伎巧十万余口,以充京师。”
“天兴元年冬十一月,徙六州二十二郡守宰、豪杰、吏民二千家于代都。”
“天兴二年春二月丁亥朔,诸军同会,破高车杂种三十余部,获七万余口,马三十余万匹,牛羊百四十余万。骠骑大将军、卫王仪督三万骑别从西北绝漠千余里,破其遗迸七部,获二万余口,马五万馀匹,牛羊二十余万头,高车二十余万乘,并服玩诸物。”
“天兴二年秋七月,陈郡、河南流民万余口内徙,遣使者存劳之。”
“天兴四年春正月,高车别帅率其部三千余落内附。”
“六年春正月辛未,朔方尉迟部别帅率万余家内属,入居云中。”
《魏书·太宗纪》
“永兴五年秋七月,奚斤等破越勤倍泥部落于跋那山西,获马五万匹,牛二十万头,徙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受田。河西胡曹龙、张大头等,各领部,拥众二万人,来入蒲子,逼胁张外于研子垒。”
“神瑞二年春正月丙辰,车驾至自北伐,赐从征将士布帛各有差。二月丁亥,大飨于西宫,赐附国大、渠帅朝岁首者缯帛金罽各有差。司马德宗琅邪太守刘朗,率二千余家内属。庚子,河西胡刘云等,率数万户内附。”
“泰常二年五月,汝南民胡譁等万余家相率内属。”
“三年春正月丁酉朔,帝自长川诏护高车中郎将薛繁率高车丁零十二部大众北略,至弱水,降者二千余人,获牛马二万余头。河东胡、蜀五千余家相率内属。”
“五月丙午,道生至龙城,徙其民万余家而还。”
“泰常五年,十有二月丁亥,杏城羌酋狄温子率三千余家内附。”
《魏书·世祖纪》
“神jia四年三月庚戌,冠军将军安颉献义隆俘万余人,甲兵三万。”
“太延元年秋七月,田于棝杨。己卯,丕等至于和龙,徙男女六千口而还。”
“太延四年九月丙戌,牧犍兄子万年率麾下来降。是日,牧犍与左右文武五千人面缚军门,帝解其缚,侍以籓臣之礼,收其城内户口二十余万,仓库珍宝不可称计。”
“太平真君二年冬十有一月庚子,镇南将军奚眷平酒泉,获沮渠天周、臧嗟、屈德,男女四千口。”
“太平真君七年三月,徙长安城工巧二千家于京师。”
“太平真君八年三月,徙定州丁零三千家于京师。”
“太平真君九年二月癸卯,遂西幸上党,诛潞叛民二千余家,徙西河离石民五千余家于京师。”
“正平元年三月己亥,车驾至自南伐,饮至策勋,告于宗庙。以降民五万余家分置近畿。”
……
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主要在上述三朝,后来就逐渐有所减少。
二、纳士。北魏定都平城(大同)后,在大量移民的同时,意识到纳士招贤的重要性,特别是对汉族士人,成为其安邦定国的锁定目标。《魏书·太祖纪》曾有这样的记载:“皇始元年九月戊午,帝初拓中原,留心慰纳。诸士大夫诣军门者,无少长,皆引入赐见。存问周悉,人得自尽。苟有微能,咸蒙叙用。”作为北魏的开国皇帝,能有这样的用人思想,确实令人刮目相看。
在这方面有典型的例子:拓跋珪执掌朝政后,便垂青司职于原后燕的汉族士人,纳他们在北魏政权中有所担当,擢拔崔宏为礼部尚书,总裁律令、朝仪、官制,又通制三十六曹,可谓权倾一时。王宪为苻坚名相王猛的孙子,降魏后亦很受太祖赏识,甚至与王宪初次见面,便以老熟人一样的口吻向大臣介绍说:“此王猛之孙也。”
明元帝拓跋嗣当政期间,纳士之举更甚,《魏书·太宗纪》中云:永兴五年二月戊申,(公元413年)颁“诏分遣使者巡求俊逸,其豪门强族为州闾所推者,及有文武才干、临疑能决,或有先贤世胄、德行清美、学优义博、可为人师者,各令诣京师,当随才叙用,以赞庶政。”这种公开招聘人才的方法对于有识之士还是蛮有吸引力的。
太武帝更是用人心切,直接下令调任“贤俊”“叙用”。神jia四年九月壬申,诏曰:“顷逆命纵逸,方夏未宁,戎车屡驾,不遑休息。今二寇摧殄,士马无为,方将偃武修文,遵太平之化,理废职,举逸民,拔起幽穷,延登俊乂。昧旦思求,想遇师辅,虽殷宗之梦板筑,罔以加也。访诸有司,咸称范阳卢玄、博陵崔绰、赵郡李灵、河间邢颖、勃海高允、广平游雅、太原张伟等,皆贤俊之胄,冠冕州邦,有羽仪之用。《诗》不云乎:‘鹤鸣九皋,声闻于天’。庶得其人,任之政事,共臻邕熙之美。《易》曰:‘我有好爵,吾与尔縻之。’如玄之比,隐迹衡门、不耀名誉者,尽敕州郡以礼发遣。遂征玄等及州郡所遣,至者数百人,皆差次叙用。”
三、贸易。贸易是北魏皇权进行民族融合的重要手段。在军事斗争、攻城掠地、降民于魏、确立政权之后,便着手经济贸易工作。这种互市贸易的业态不限于对内,更多的是开展对外贸易,并设立专门的对外贸易机构——关津。所谓的关津,是指在水陆交通要道上设立的关卡,称为关津或津关。陆路上的为“关”,水路上的为“津”。关津这样的管理部门,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只不过是北魏政权拿来为我所用罢了。
当时的对外贸易对象主要是西域的胡商。《魏书·西域传》曾记载太祖时期还未开放对外贸易,“太祖初,经营中原,未暇及于四表。既而西戎之贡不至,有司奏依汉氏故事,请通西域,可以振威德于荒外,又可致奇货于天府。太祖曰:‘汉氏不保境安人,乃远开西域,使海内虚耗,何利之有?今若通之,前弊复加百姓矣。'遂不从。历太宗世,竟不招纳。”而到了“太延中,魏德益以远闻,西域龟兹、疏勒、乌孙、悦般、渴般陀、鄯善、焉耆、车师、粟特诸国王始遣使来献。”才逐步开始互市贸易。
据记载,北魏时期的互市贸易场所主要在敦煌、酒泉、张掖及武威一带,西域的胡商把当地的织物、服装、饰品、器皿等带到中原,然后在返程中将丝织品、茶叶等中原特产贩运到西亚,获取了巨额的利润。而北魏政府也从中获得税利。
另外,还与相互对峙的南朝实行“南陲互市”贸易。拓跋焘主政时,曾一度中断双方互市。正平元年(公元451年),南北方兵戎相见之后,北魏又与南朝“复求互市,并于南垂立互市,以致南货、羽毛齿革之属无远不至。神龟、正光之际府藏盈溢”。这种互市贸易是当时南北双方共同需求的。庶民也愿意,所以“民俗多与魏人交市”便是最好的说明。
四、汉化。平息十六国战乱,最终建立北魏王朝的拓跋氏,和其相随进入中原的其他少数民族逐渐融入了汉族。其目的自然是为了适应其经济的发展,巩固其政治体制,缓和民族之间的矛盾。
在推进汉化的进程中,明元帝拓跋嗣已经深切地感受到汉文化的魅力,《魏书·太宗纪》曾记载:“帝礼爱儒生,好览史传。以刘向所撰《新序》、《说苑》于经典正义多有所阙,乃撰《新集》三十篇,采诸经史,该洽古义,兼资文武焉。”
真正把汉化推向极致的是孝文帝元宏,他大刀阔斧地进行多项汉化改革,包括均田制、户调制、变官制、推律令、改姓氏、易汉俗等。《魏书·高祖纪》载:太和十年“二月甲戌,初立党、里、邻三长,定民户籍”;《魏书·高祖纪》太和二十年“春正月丁卯,诏改姓为元氏”;太和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太和十九年六月“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最为惊世骇俗的是将老祖宗的“拓跋”姓氏改为“元”姓,他带头把拓跋宏改为元宏;在语言方面,要求大臣一律说汉语,废除鲜卑语;同时将胡服改为汉服。这些举措“从里到外”地改变了鲜卑人。
……
北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当其走出大兴安岭嘎仙洞,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这种大迁徙、大汇聚、大融合的现象蔚为壮观,为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