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蒋子刚与发明
蒋子刚与发明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5,979
  • 关注人气:6,01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2022-03-15 09:51:24)
标签:

转载

分类: 自然_景观_胜迹
269376.6053
      抵达察瓦隆后,次日出发前往怒江畔藏滇省界旁的丙中洛镇,一路沿着大流沙、怒江V字型峡谷、丙察察第一村、老虎嘴、滇藏省界及两省分界线上的努族古村寨秋那桶,进入云南,深刻体会丙察察的内含。丙中洛小镇就在怒江畔,主要看点是小镇山下的怒江第一湾、怒江畔的晨雾,烟雨缥缈,如诗如梦,实为难得,不可错过。而后跨过怒江,向东翻越碧罗雪山的孔雀山前往云南德钦。此行一路上几次因道路塌方而改道,实在无奈,从米林至墨脱改道为米林至波密、从丙察察之行改道为丙察左,从丙中洛经独龙江前往香格里拉又改道经梅里雪山,好在如今的藏滇交通已很发达,可以方便地变道绕行,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西藏气候多变、地质环境复杂,三江流域地区更是如此,风云瞬息万变,道路塌方常而有之,正如一位博友所讲“这大概也是藏区的魅力所在,有那么多的不确定,那么多的向往和遗憾,但也为下回再走一次留下了足够的理由"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丙察察的精华路段,察瓦龙至丙中洛。无论是丙察察还是丙察左在这个路段走的是同一条路,如今的道路是沿着涛涛怒江旁的新国道G219。原以为号称通车的G219丙察察路段的路况已经很好了,没想到这个路段的西藏部分仍旧是砂石土道,颠簸崎岖,灰尘漫天,但正是这个在建的路段还保留着丙察察的精华,号称“走最烂的路,看最美的景”。这个路段沿途主要看点有大流沙、怒江V字型峡谷、丙察察第一村、老虎嘴、滇藏省界和省界上的努族古村寨秋那桶,当然更多的是那些沿途风光,即便窗外灰尘弥漫,仍旧不舍地向外张望。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大流沙丙察察线上最为著名的死亡路段。因地处怒江干热河谷,岩石风化严重,常年有流沙碎石从山坡滑落,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高约三千多米,宽约一千米的惊险路段。大约200多米的一个巨大的如同瀑布般的灰白色飞砂滑坡横在路旁,不时有流沙碎石从山坡滑落,特别是每天下午的5点至晚上7点,是这里风沙最大的时候,一阵风过,一阵烟起,大小飞石从天而降,飞石不断从70度斜坡滚落怒江,令人胆战、心惊肉跳。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怒江V字型峡谷滇西横断山纵谷区沿怒江断裂带形成的峡谷,峡谷自西藏进入云南长达数百公里,平均深度为2000米,最深处在察瓦隆至丙中洛这一带,深度可达3500米,丙察察途中的V字型峡谷景观就是这个大峡谷的代表作。开凿在峡谷半山腰的道路是出了名的险要与恶劣,道路狭窄而凹凸不平,颠簸是行进中的主旋律,沙砾、坑洼、塌方、流沙、滚石、灰尘是这条路上最忠实的伴侣。只有走过大流沙和这段峡谷之路后,你才真正体会到丙察察的内含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道路不仅烂,不仅崎岖颠簸,而且很多地方非常狭窄,两辆小车相遇错车都困难,如果迎面来了一辆大货车,错车就比较麻烦了。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丙察察第一村,也称为西藏东门第一村,因为再走二十多公里就进入云南了,右侧不远就是中缅边境,再向前会有一个边境检查站。这仅仅是一个藏族小村落,就在G219路旁,仅因地理位置而被命名为一个景点,所以我们没有停车耽搁。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老虎嘴。离开丙察察第一村不久就钻进一条黑咕隆咚的隧道,鸡爪骨隧道,这是丙察线上唯一的公路隧道,2012年贯通。从隧道另一端出来一块突出的巨大山崖惊心动魄的悬在头顶,这就是丙察察的著名天险老虎嘴,其实比起前面的峡谷之路,这里的路况很好,有惊无险。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藏滇省界。离开老虎嘴就到达西藏与云南的省界了,两省各自在所辖的山头上刻上本省名称,相对而立。自此丙察察的全程就走完了,接下来就跨过省界,前往32公里外的丙中洛镇。从1018日我从四川进入藏东,时至今日在藏东南离开西藏,2021年在西藏共游览了24天,收获满满,值得拍照留念。进入云南以后路况就好多了,双向四超车道的柏油路畅通无阻。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秋那桶,藏滇省界上的一个努族古村寨,又名松塔村。松塔村仅仅就是一个少数民族小村落,一个刚刚脱贫不久的贫困村,所以没有太大的阵仗,你也不必对美有太深的期盼。松塔村代表了这个地区中怒族和傈僳族村寨的传奇,相比旁边由于地理条件限制而交通难以改造的雾里村(目前仍仅靠两座桥和古老的茶马古道与外界相通),它展示着自己的自豪,给出了时代的希望,让久居在深山老林中的怒族民族文化得到了弘广。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沿着通向村里的水泥路往里走,几十户人家散落在洒满阳光的山坡上,显得安静而祥和,透着原生态的气息。错落有致的座座木屋子以及石墙院、石板瓦,渗透着山里民族因地制宜的传统风格。一条水泥小路绕过每家门前后又继续向前延伸,将整个村庄勾连起来,彰显诗意画卷,充满美妙古朴。村民们知道自己的村子被列为了景点,所以当你走进他们家中时,都会受到欢迎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丙中洛云南省最北端的一个小镇,茶马古道曾从这里穿行而过。依我肤浅的认知,凡茶马古道无一例外均能留名后世,但不知为何,丙中洛的茶马古道却没能换来历代文人的半行墨迹,这大概与这里的地理条件息息相关,艰难古道世间罕见,文人骚客难以窥知。历史在卷帙浩繁中一页页翻过,如今东方大国的崛起,使得这里焕然一新,条条公路的建成与改善,让沉睡的大山众目昭彰,祖国大地已不存在偏乡僻壤、海角天涯。小镇位于怒江畔的半山腰上,山下就是著名的怒江第一湾。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清晨,站在小镇旁边的山崖上远眺,群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怒江水从村庄脚下缓缓流过,G219公路犹如一条玉带环绕怒江峡谷。江边的坪坝子,错落有致的稻田,再点缀着几处白色村庄,一切都融化在朦胧的雾气中,恰如与世隔绝的秘境。这里的气候湿润多雨,又被两座大雪山夹在其中,水汽很容易形成雾气,特别是在清晨,最容易见到烟遮雾绕的景象。随着天空逐渐放亮,原本静止在怒江上的云团开始升腾、扩散,逐渐弥漫整个小镇,而后又慢慢消散、收缩,在阳光下逐渐返回怒江之上,并慢慢淡去,全部过程大约持续了一个半小时。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翻越碧罗雪山的孔雀山,前往德钦从怒江畔到澜沧江畔的路段是一条在建的省级公路,这条盘旋曲折的山路虽然不到100公里,垭口高度4680米,但却是在高德或百度地图上找不到的路段,原来仅为一条山间小路。道路的扩建工程刚刚开始,完全的砂石土路,尘土飞扬,颠簸曲折,施工车辆和设备遍及全路,路况很差。尽管路况如此,但此时的孔雀山正值秋意正浓之时,沿途景色还是很吸睛的,并且可以看到梅里雪山的背影。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澜沧江大拐弯。又看到大拐弯了,在这片三江并流(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的山峦峡谷中有不少“大拐弯”,越过孔雀山从怒江畔前往澜沧江畔,眼前见到的是澜沧江大拐弯了,接下来我们继续向东,还会见到金沙江大拐弯。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傍晚来到云南德钦县梅里雪山下的飞来寺小镇,再一次见到梅里雪山的倩影。梅里雪山的夜景有些平淡,加上风大气温较低,所以早早的我们就回酒店了,仅期盼明天早上能够再次看到金色的梅里。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转载]2021【藏滇行】07-跋山逾岭“丙察左”(下)

      待续:2021【藏滇行】08-梅里雪山到滇金丝猴故乡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