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体育铁人三项铁三226大铁 |
分类: 体育人生 |
Challenge Taiwan结束整整一个月了,我们早已回到各自的生活工作中,却一直没有静下心来写赛记,想到这是自己真正意义上的首场大铁,还是觉得应该写点什么,记录和总结一下。
报名
为什么会报名Challenge Taiwan?
当然是身边有人种草挖坑。
厦门铁人每年都会组团去台湾参加IRONMAN和Challenge的比赛。2017年刚到厦门时,听的第一场铁三分享会也是听黑练哥他们分享Challenge的参赛经历。
去年这个时候,交钱报了名,虽然当时只完成了一场70.3。所以我等于一口气报了2场大铁,一场是2018年的IRONMAN Taiwan,一场就是2019年上半年的Challenge Taiwan。
我一直是这样,有比赛,有目标,才更有坚持训练的动力。
去年夏天,为了备战IRONMAN Taiwan,练得还是比较勤的,当时把目标设在13小时内完赛,最后因为游泳赛段缩水,留下了一些遗憾,具体可见我去年写的赛记。
这样一来,Challenge Taiwan就变为了我真正意义上的首场大铁。
拿到年龄组冠军的小鱼说,如果大铁赛段的难度分为10级,那么台东那条赛道的难度就是1级,而我居然天真地信了。
备战
我们有一个参赛小群,时不时就会有人在里面发倒计时,每一次都是一片哀嚎,其实大多数人在偷偷练,当然每个人的目标不一样,至少我的目标不只是完赛。
Challenge Family的口号是Balance your life,如何做到在工作、生活、训练中的平衡,真的是每一位铁人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训练不系统和三项不均衡是我这半年备战的最主要问题。整个备战周期,我是没有课表的,即使有课表,恐怕也很难做到严格执行。
早上起不来,白天要上班,就只能晚上抽时间练,有时候下了班就去跑步,有时候回家骑台子,有时候偷懒干脆休息。
游泳缺练到什么程度,这么说吧,到台东之前,我只在泳池游了5次,总距离不超过12公里,全然没有去年夏天每周至少二次去海韵台晨泳的执行力。
自行车训练主要在骑行台上进行,平均每个月500公里倒是有,骑行台的好处在于节约时间且高效,可以提升功率,但不上路也不好,毕竟实战和室内是不一样的。
跑步这块,每个月跑量在125公里上下,虽然不多,但也算保持,根据我的计划,在赛前参加重庆、武汉马拉松,算是作为长距离拉练,重马比较轻松地跑进4小时,让我更有信心。
人算不如天算,正当我感觉自己身体状态在往上走时,我却病倒了。重庆马拉松跑完回来,我没休息,还继续每天一练,那段时间季节变换,身边不少人得了流感,我也中招了。
这一病就是2周,全身无力,发烧两次,退完烧又开始咳,不仅错过了武汉马拉松,还中断了训练,我终于为短时间过度训练付出的代价,得不偿失。
在赛前10天,我才开始恢复性训练,体能下降很多就不说了,状态也很差。
赛前
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出发的日子,和小伙伴们一起经历了船班延误、航班改签,虽然一波三折,总算是抵达了台东。
厦铁协这次差不多组了20多人来台东参赛,大家都在赛前几天陆续到达。外出比赛,有人相互照应的感觉还是很好的,总比自己一个人孤零零的强。
抵达当晚就请速博集团的黄老板帮忙装好了自行车,但赛前没有试骑。第二天一早去跑了9公里,这是我4月的第一次跑步。游泳试水在赛前一天完成,那是我这半年多来第一次穿胶衣游泳。
赛前的常规动作一一完成,领取号码布、参赛包,参加技术会议,往换项区放自行车和换项包,参加运动员晚宴。
中断训练2周,让我全然没有去年在澎湖参加IRONMAN时的信心,基本相当于裸考,尽管如此,我还是给自己定了13小时内完赛的目标。
既然比赛嘛,还是应该有一些想法,就应该尽力,不然就不叫比赛了。
游泳
比赛日,凌晨4点起床,面包加牛奶的常规动作吃完早餐,就出发去起点了。
和厦门铁人们一起合影后就前往集结区了。参加过3场IRONMAN比赛,游泳赛段都是轮动出发,这一次是集体出发,想想还是很刺激的。
职业组出发后就轮到我们了,穿上胶衣站在活水湖边,心情倒也平静,阿晶在我面前站着,身为游泳教练的他,一出发就不见了,我就按照自己的节奏去游。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很清楚自己的游泳训练量是不够的,疏于对上肢力量的训练,也让我没有太多想法,只想平稳地完成游泳赛段。
根据计划,3.8公里,我希望能在1.5小时内完成,许久没有在公开水域游泳,我也不习惯用鳄鱼眼,导致我的方向偏来偏曲。
第一个折返点前,在水中遇到黄老板,就结伴一起游,据他说,我一直往外偏着游,他一直被我往外赶。
第一圈结束时,又在折返点遇到了米奇,于是3个人一起往前游,但游着游着,我又偏航了,他们也就不见了。
最后950米游得更歪了,差点靠到岸边,最后上岸一看手表,游了4000多米,用时1小时28分,还在计划之内。
骑车
从起水点到换项区有800米距离,反正不赶这点时间,于是就小跑过去。
更衣帐篷那叫一个热闹,黄老板、米奇、Super、青菜、坤辉全部都在,原本应该分秒必争的换项,变成了茶话会,大家边换项边聊天。
我换项慢的老毛病又犯了,其他人一个个跑出去了,而我还在啃能量棒,赛后一看,T1换项居然用了16分钟,打破了我去年在澎湖创造的15分钟最慢换项纪录。
这半年虽然骑车训练不少,真正的长距离训练却很少,至少不像去年夏天练得那么多,我不敢过于进击,还是按照160至180W有氧功率骑。
自行车是骑两大圈,第一圈去程很快给我一个下马威,路面起伏不少,太阳也渐渐升到空中,还要顶着风骑,第一个30公里,没有骑进1小时,6小时骑完的目标看来是悬了。
我一直认为铁三最有趣的阶段是骑车,风景其实没什么精力看,毕竟注意力还是要在赛道上,但可以观察其他选手,看看他们的铁三服,看看他们的自行车,也是打发时间、转移注意力的好方法。
一路上,超越了不少选手,也跟几位选手你追我赶,一会我超过他,一会他又超过我,也让我感觉到乐趣多多。
终于在40多公里处追上了米奇,但在爬上八嗡嗡折返点时却感觉要抽筋,这可不是一个好的迹象,毕竟才刚骑了四分之一。也不知道是因为肌肉疲劳,还是电解质流失过多。按计划,我每30公里会补充盐丸和能量胶,幸好,肌肉也算是很快调整了过来。
回程就幸福多了,顺风推进,米奇虽然骑在我前面100多米,但始终没逃出我的视野,我俩差不多一起完成第一圈,看一眼时间,2小时50多分,还在计划之内。
临近中午,太阳更大,气温更高了,我停下来给水壶灌功能饮料,然后继续上路,随着体能的下降,去程的风似乎也更大了。
消耗大,功能饮料喝得也多,到了110公里的补给点,我不得不停车补水,右脚刚一落地,糟糕,右大腿前侧肌肉居然抽筋了。
赛前几天,我还特意去黄老板那做了一个fitting,把座管调低了一点。比赛中,右大腿前侧很快有轻微反应,累积到110公里,就抽筋了。
这真是一个教训,赛前不要轻易调试战车,即使是fitting,我的动作模式和肌肉已经基本固定了,偏偏在比赛前调整,造成抽筋也就怪不了别人。
好不容易下了车,米奇也从后面上来了,他的脖子非常难受,这都是平时缺练的结果,我们就在补给站吃吃喝喝又休息了好一会儿才继续上路。这一下,耽误了差不多15分钟,6小时骑完的希望也就此破灭。
继续上路,抽筋的症状渐渐消失了,我也踩得保守了些,遇到上坡路段,开始换小盘继续向前。担心又因为电解质流失过多造成其他状况,除了吃盐丸,我的策略调整为每个补给点都停下来补充功能饮料。
巨大的流汗量让我不得不一直喝功能饮料,往往还没骑到下一个补给点,我的前置水壶就已经空了。我发誓,这是我这辈子喝功能饮料最多的一天,比去年的澎湖大铁和之前的百公里越野还多,以至于赛后一两天,我的嘴还是感觉甜甜的。
幸好回程是顺风,不像去程那么费力。最后用6小时10分骑完180公里,比去年澎湖提高了8分钟,还算满意。
跑步
推车进入换项区,巨大的体能消耗,让喘着粗气的我只想多坐会儿。
不一会儿,米奇也完成自行车赛段来到了更衣帐篷,考虑到他的跑步实力比较强,这一次,我就不等他了。
看了一眼时间,我只要能有去年在澎湖4小时40分左右的发挥,13小时内完赛的目标也能实现。
但一跑起来,就感觉心率跳得很快,我不得不走几步调整一下呼吸。这一个月没跑步,都快忘了怎么跑了。
我开始跑“间歇”,理想状态是跑800米再走200米,让我崩溃的是前两个补给点居然没有提供我一路心心念念的冰可乐,我真的不想再继续喝功能饮料了,但是没办法,还得继续喝。
在活水湖的第三个补给点终于喝上了可乐,在此之前,我已经向在赛道边为我助威的老爸求救,希望他能帮我买几瓶可乐。
这时候,米奇跑上来了,两个跑不动的人开始相约一起“散步”。体能不行,意志也薄弱的我一下就找到了偷懒的借口,两人开始结伴而行。
一路走走停停,到了补给点就喝水吃瓜,米奇居然还约我在补给点躺个5分钟,最后,有PB想法的坤辉也被我们拉下了水,三人就这样走走停停到了14公里。我也把13小时完赛的目标抛诸脑后。
随着体能的恢复,心率也降了下去,看到跑在我们前面的徐Pro那么努力,我内心又重新燃起了对比赛严肃的态度。
这样下去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能完赛,实在不想自己这样继续咸鱼下去了,我就告别了米奇,开始跑了起来,根据我当时的计算,如果按照630左右的配速一直跑下去,其实还是可以破13小时的。
事实证明,我太高估自己的能力了,我只能保证让自己坚持跑起来,少走路,但在跑过半程之后,我的配速就只能在700上下维持了。
一路上,看到很多厦门的小伙伴,特别是黄老板带领的玩赛大队,跟他们打招呼算是枯燥的跑步赛段少有的乐趣了。
还有2公里多,手表上的时间已经跳过了13小时,任务失败,又破罐子破摔了一会,和一位温州铁人边走边聊了会儿,最后1公里,才又跑了起来。
最终用时13小时15分抵达终点,有破13失败的遗憾,但更多是“这一切都结束了”的满足和兴奋。
赛后
厦门的小伙伴们大多数都安全完赛了,赛后,大家就各奔东西了,在台湾的各个地方游玩。
我们这群人一直是这样,以参赛的名义去旅行。
我带着爸妈搭台铁北上台北,老爸见到了30多年未见的亲姑姑,也让我们此次台湾之行更有意义。
2019 Challenge Taiwan 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下一站,IRONMAN Gur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