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铁完赛 我是怎么一步步掉入铁三坑的
(2017-11-18 22:21:42)
标签:
体育铁三ironman铁人三项 |
分类: 体育人生 |
我们经常说,半马不是马,同理,半铁也不是铁。
所以,11月12日,当我跑过IRONMAN 70.3终点拱门后,我并没有预想中的那么激动,因为打心底起,我就认为自己还算不上真正的IRONMAN,这就像当年在完成首个全程马拉松前,我不会说自己是marathoner一样。
不过,在那一刻,满足感还是迅速地蔓延到了我的全身,5小时40分12秒,我实现了6小时之内完赛的目标。没错,对于一个严肃的参赛者来说,刷新PB、实现赛前目标,就是他的G点。
这种感觉似曾相识,2013年北京马拉松,那是我第一次参加正式的马拉松比赛,跑的是半马,最后也达成了2小时内完赛的目标,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感觉和那天如出一辙。
入坑,我是完全自愿的
赛后的几天,就看到不少厦门的铁友嚷嚷着要“弃坑”,他们还是蛮幽默的。大家把加入铁三运动叫“入坑”,这个坑其实还挺深的,我并不觉得他们是真的想跳出来。而在亲身经历了一次铁三比赛后,我对这样运动更上瘾了,坑是越跳越深了。
我从来没怀疑过自己可以完成铁三比赛,特别是在我开始跑步后,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当然,那时候,我对铁三的概念还停留在奥林匹克标准距离,即游泳1.5公里、骑车40公里、跑步10公里。我觉得,只要能把1500米游下来,后面两项都不是问题了。
应该是2015年,北京马拉松和北京国际铁三比赛在同一个周末举行,当时我就想,明年要是能参加一次北铁就好了。然而,我始终也没有付诸行动,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因为自己太纠结,纠结于北京的自然环境、纠结于钱、纠结于身边没有玩铁三的朋友指导……总之这事就搁置下来了。
今年上半年,我来到厦门,来到特步工作。因为一直在做体育相关工作的关系,之前就认识了不少厦门玩铁三的朋友,而厦门的自然环境和运动氛围都很好,还从去年开始举办IRONMAN
70.3的比赛,时机和条件似乎都成熟了,我再没有借口纠结下去了,内心又重新燃起了参与铁三的渴望。
不过,真正让我下定决心要参加铁三比赛的,还是年初参加公司组织拓展活动时发生的一件事。拓展到最后就是各种上台分享,本来我也没有听得很认真,突然听到一位女同事在分享自己参加IRONMAN
70.3的一些感悟,顿时来了精神,心想,这位女同事都能完成铁三,实在敬佩,我也一定也可以,而且我必须要行动起来了,不能再继续只是嘴上说说心里想想了。
对了,那位女同事,就是黄晔。
备战铁三路上结识很多朋友
很快,我就联系了厦门铁三协会的秘书长海滨,说起来挺有缘分,去年来厦门办挑战100比赛时,他是志愿者的负责人,那时候我们就认识了。海滨把我拉进了厦门铁三大群,还告诉我每周都有组织训练,欢迎我加入。
4月初,在小巫的带领下,我第一次参加厦铁协组织的亚索800间歇跑训练,下了班,从观音山赶BRT,再到人民体育场,也是挺折腾的。那次训练,阿晶带我们热身和拉伸,也见到了子超、钝刀等厦门铁三圈的高手,他们刚刚从IRONMAN
70.3柳州站完赛归来。
TNF100回来之后,我开始真正把重心转向铁三训练。还跟远在北京的吴哥要来了IRONMAN训练计划,他也计划参加今年的IRONMAN
70.3厦门站的比赛,想当年,就是他给我们马拉松训练计划,我们一起训练一起备战马拉松,今年,我们又要一起向铁三进军了。
5月初,黄晔带我去了趟米斯单车店,米斯也是一家铁三俱乐部,那天,Mikey、Dita、纯真正好在店内骑台子,进行功率训练,看他们满头大汗又异常痛苦的样子,心想,自行车也不好练啊。也是那次,见到了IRONMAN官方认证教练小孙,他当时在米斯负责组织活动,他告诉我,每周三和每周日都有固定游泳训练。
自行车还没买,但游泳可以先练起来,毕竟要连续游1900米,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水感还是要恢复一下的。于是,5月,每周三晚上和周日一早,我都风雨无阻地去厦门一中参加游泳训练,有时候就只有我和小孙、纯真三人参加,有时候人会多一点,每次大概游2000米左右,因为小时候练过游泳,又有跑步积攒下来的耐力底子,游泳的感觉很快就找回来了,只是速度还上不去。
虽然参加马拉松比赛,我算是老司机了,但怎么参加一场铁三比赛,我还是个不折不扣的菜鸟小白,所以,我特别有兴趣去听听老司机们分享经历和总结经验。5月初,我参加了米斯组织的Challenge台湾赛后分享会,在那次分享会上,黑练哥、小虫、紫晖、子超几位厦门铁三大神先后上台分享,从他们的言语、表情和状态就能感受到他们对铁三这项运动的热爱和投入,让我不禁对这项运动更加向往了。
6月,下决心买自行车了,入手了白色的Cervelo P2,入门级铁三车,其实应该叫TT车,因为有不少厦门铁友都骑这个牌子的车,P2、P3、P5都有,我也就随大流了。吴哥说,如果我只想玩一玩IRONMAN 70.3,买公路车就好,如果将来还想上大铁,还是得买铁三车。第一次自行车训练是在室内,还是在米斯,和dita、张校长一起进行功率训练,汗水差不多淋湿了整个地垫,感觉还是挺酸爽的。
没有人带,我还不敢骑车上路,所以整个6月,基本就在米斯进行室内骑行功率训练。6月,我第一次下海游泳训练了,搭着青菜的车,和小孙、纯真一起来到了厦门海游根据地海韵台,带着跟屁虫,我们差不多游了2100米,速度虽然不快,但感觉好极了,给了我更大的信心。
我清楚地记得,7月1日,我参加了厦铁协组织的骑跑两项训练,因为在那一天,我见到了凌晨4点的厦门,我的小白车也第一次下地实战了。环岛路是最适合进行自行车训练的,也是IRONMAN 70.3的赛道,早点骑,路上车少,比较安全,另一方面,厦门的夏天又湿又热,等到太阳出来,全身上下很快就会湿透。跟着大部队,我用了大约1小时30分骑了45公里,又跑了10公里,一看时间还不到9点,感觉这一天时间都赚到了。
对自己的游泳和自行车能力有了大概了解后,我开始盘算IRONMAN
70.3的完赛成绩目标了,对待比赛的态度,我还是比较端正的,不是完赛就好了。在一次向黄晔讨教铁三经验时,不经意说了一句6小时之内搞定,好吧,从此这就成了我奋斗的目标。
我是这么盘算的,游泳1900米,我大概41分钟能游完,在泳池自测过,到海里可能还能快点,而自行车90公里,我差不多3小时能骑完,最后是半马,我争取在2小时内跑完,如果换项时间控制在20分钟之内,应该就能刚好达成6小时之内完赛的目标。每项都是按理想状态计划的,但三项凑在一起完成会发生什么状况,我也没试过,所以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后来,日子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过着,游泳练得少了,但在环岛路骑车的次数有所增加,有时候,我会去米斯找Rocky,练骑行台,有时候,Mikey会约我和黄行长一早去环岛路训练。8月、9月,小孙还组织了两次游骑跑的三项训练,和Douglas、杜亮、水管家等铁友一起训练,信心也越来越足。
跑步训练倒是没有落下,7月和Mikey一起参加了越山向海人车接力赛,9月、10月还分别参加了北京马拉松和南京马拉松,为了参加这些比赛和保持跑量,每当夜晚来临的时候,我也没少在环岛路上挥汗如雨,因为厦门的气温实在太高了,要么一早跑,要么晚点跑,否则没法跑。
70.3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时间仿佛是一下就来到了11月,进入赛前的那一周,我更加兴奋了,毕竟这是我准备了差不多一年的比赛,也是我的首个铁三比赛。11月8日,厦铁协组织了赛前交流分享会,我必须积极参加。
黑练哥、阿晶、黄老板、水管家依次上台介绍准备经验、比赛经验、换项经验、自行车换胎经验和游泳注意事项,我可能是全场唯一记笔记的人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毕竟铁三和马拉松还不一样,铁三要准备的东西更多,要注意的细节更多,准备比赛的过程更像是一套系统工程。
其实我还提前把运动员手册打印了出来,从日程表到规则到线路再到换项区设置,我都仔仔细细地研读了好几遍,我总是很沉醉于研究各种比赛的赛事手册,比赛还没开始,我的内心早把比赛的过程走了好几遍。如果你在赛前几天问我比赛的规则、流程、细节,我肯定能像一个老司机一样给你最准确的答案,赛前去听技术会,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复习功课。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吴哥也从北京过来了,根据领跑者跑团的传统,我们一起吃了顿意大利面,赛前要疯狂补充碳水,所以我连吃了好几顿意大利面,未来一段时间,我都不想再吃面了。
赛前一天,我们的任务是把自行车和换项包放入换项区。换项包非常重要,少放一样东西都很要命,我准备的做法是把晨包、自行车换项包和跑步换项包先放在地上,再把东西分别放在所对应的换项包上,反复检查几遍,再把东西装进去。比如晨包要装泳帽、泳镜和芯片,自行车换项包要装头盔、锁鞋和墨镜,跑步换项包要装跑鞋、空顶帽、袜子和号码布,有经验的人还会在包里放上水、毛巾、盐丸和能量胶。
在换项区里看到每个人都胸有成竹的样子,让我更加期待比赛的到来。赛前一天的下午,换项区更像是自行车展览会,和那么多好车相比,我的车很不显眼,没有装电变,也没有换轮组,但我依然对它信任有加,我的理念是能力到位了,装备差距就没那么重要了,当然,有钱烧一烧装备也是挺好的。我只祈求爆胎的情况不要发生在我身上,毕竟我还没有学会换胎,就算运气好遇上官方维修点,也会耽误一些时间。
比赛前夜,我倒是睡得特别安稳,没有因为兴奋而失眠,可能也是累了,一觉就睡到了4点,起床喝牛奶吃面包,开始既定的赛前准备模式,5点多,打车到会展中心,再坐着摆渡车来到换项区,这里早已人声鼎沸,把水壶装好,给自行车打气,一切就绪,只等比赛了。
从换项区走向游泳起点,一路上遇到很多厦门的铁友,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笑脸,这是一场比赛,更是一次聚会。黄晔和刘博两位同事再次参赛,算上我,今年特步会有3个铁人了,和吴哥一起进入游泳出发区,我俩会是领跑者跑团头两个参加铁三比赛的人,当然,我们都信心满满。
游泳采用滚动出发的方式,即每5秒有2名运动员出发,这样可以保证大家在海里游得不那么拥挤。在职业组出发35分钟后,我终于出发了。11月的厦门,气温和水温也还是可以的,并不算冷,所以我也没有穿胶衣,因为是顺流,我游得特别轻松,自由泳划臂几次,我就会抬头看看前方的浮标,一路上还超越了不少人,换气时看着蓝蓝的天和海岸,心情就更好了,上岸一看表,31分,顺流让我比预定时间快了10分钟,心里暗爽。
说实话,练了大半年,我就从来没有练过快速换项,用了快8分钟才骑上自行车出发。自行车赛段,我闭着眼都知道哪到哪,赛前一个月临时抱佛脚,几乎每周都会在环岛路骑上几圈,没有了机动车,又是比赛环境,我更放得开了,五缘湾大桥和亚洲海湾大酒店是两个比较辛苦的爬坡点,其他都还好,风也没有赛前一天那么大。第一圈才骑到15公里左右时,就被职业组套圈了。不知不觉,两大圈90公里就骑完了,2小时50分,又比我预定的时间快了10分钟,离6小时内完赛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自行车换项跑步比较拖沓,居然用了快11分钟,除了换鞋,还吃了根能量胶。跑步是我最拿手的,还是希望自己能2小时内跑完半马。一出去,配速居然到了502,我心想,这可不行,这样下去肯定会崩,逼着自己控制点速度。配速慢慢降到了525左右,但7K之后,这样的配速也保不住了,疲惫感还是不可避免地袭来,配速开始在540到600之间游走,每到补给站,我都要停下来喝水喝可乐,让自己身体能有个短暂的休息。
像一哥、黑练哥、Mikey、阿晶这些大神早就跑在我前面了,而跑步是折返绕圈赛道,跑得慢的,跑得快的,总能遇到。主场作战的好处就是可以看到很多熟人,为了让跑步不那么无聊,我开始把注意力放在迎面跑过来的参赛者身上,看看他们的铁三服上都写了些什么,如果是认识的人,就喊一声加油。
终于跑完20K了,可以跑向设在会展中心酒店的终点了,我知道自己的目标肯定能达成了,不过,我并没有放慢脚步,半马2小时内完成的小目标并没有变,我必须争分夺秒。另外,明南和晓军一家在终点等着我们,我不想让他们等太久。
跑向终点拱门的最后那几步,大腿差点抽筋,幸好控制住了,事后总结是因为前面没有吃盐丸。最后,我高举双手跑过终点拱门,第一件事不是庆祝,而是停表,1小时59分33秒,半马2小时内完成的目标也达到了。5小时40分12秒完赛,这个成绩大大好于我的预期,自然我也高兴坏了。
和晓军一家合个影,拿回了晨包,换了身衣服,我又回到了终点拱门等吴哥,这次他一个人来厦门参赛,我不想让他觉得是客场作战。这里要表扬一下IRONMAN的赛时追踪系统,我们可以随时了解自己关心的朋友在赛场的位置,不一会儿,吴哥跑过来了,他掏出领跑者的旗子,举着旗子冲过了终点,他身上透着的那股兴奋劲,真的只有体育才能带给我们。
同事们、朋友们都顺利安全完赛了,比赛就在热热闹闹中落幕了。我对成绩非常满意,同时也觉得有些小遗憾,如果换项再快一点,自行车再骑得快一点,一些细节做得再好一点,说不定还能进530。人啊,就是这样不满足,这样也好,下次比赛才更有挑战PB的动力。
2013年,完成首个半马后,我就对全马跃跃欲试,这一次,完成首个半铁,我也对大铁充满向往了,但我知道,大铁也不是简单的半铁×2的概念,需要更系统更科学的训练。目前,我还没有想好下一个铁三比赛在哪里,但我现在就给自己立了一个flag,226,我早晚会征服你的。就像IRONMAN创始人说那样:游泳3.8公里、骑自行车180公里、跑步42.2公里,然后吹一辈子牛逼。
首铁完赛,要感谢的人很多,以上提到的没提到的都要感谢,如果没有厦铁协、米斯、黑练等厦门铁三团体的朋友们的帮助和带飞,我一个菜鸟都不知道该怎么练铁三和准备铁三比赛,要感谢特步同事们的支持,也要感谢爸妈在我跑马拉松、练铁三这条路上给予的支持和关心,要感谢所有关心我的朋友们,还要感谢IRONMAN
70.3厦门站所有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没有你们的辛勤付出,比赛不会那么顺利,我们这些参赛选手的体验不会那么好。
最后,IRONMAN 70.3厦门站过去了,我很怀念它。老铁们,我们再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