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柏马参赛记

(2016-11-17 16:08:48)
标签:

马拉松

柏林马拉松

体育

大满贯

分类: 体育人生

116日,纽约马拉松落幕,谭总成为领跑者跑团完成六大满贯的第一人,可喜可贺。

2013年的柏林马拉松开始,谭总用了3年时间跑遍全球六大满贯且全部跑进4小时,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无一次不竭尽全力。谭总对于大满贯的态度,我非常认同。

有时候,我也会想,自己什么时候能够跑遍六大满贯?答案飘在风中。

不过,我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如果有生之年去跑波士顿马拉松,一定是达了BQ去的。因为博导曾经写过:BQ是神圣的,她是通向马拉松最高殿堂的钥匙。所以没拿到钥匙,我是不会去打开这扇大门的。

当然,我可以先给自己制定一个小目标,比如完成柏马。

相比其他大满贯赛事,柏马是相对容易中签的。2015121日,我收到了柏马中签的通知邮件,命中注定,柏马会是我的第二个大满贯赛事。

时间过得很快,柏马早在925日就跑完了,356,很幸运,虽然比两年前的芝加哥马拉松慢了不少,但好歹也跑进4小时了。从德国回来也一个多月了,一直想写点东西记录一下这段旅程。

上周的某天晚上,远在美国大学教体育市场营销的李博士突然在微信上问我:柏马给参赛选手提供什么服务?只言片语怎能全景展现柏马的种种呢,于是断断续续写了好几天,回顾一下我的柏马之旅,从我的视角给大家展现一个或许不那么完整的柏马。

报名费可不便宜

参加任何比赛的第一步,其实是报名,所以赛事官网留给人的第一印象挺重要的。柏马官网信息很齐全,有德语和英语两个版本,完成报名步骤并不难。

去年,很多朋友去跑了柏马,回来都说好,便在心里长了草,也想去跑跑。抱着一种中签就去,不中拉倒的心态报了名。

柏马一般在赛后几天就开启下一年的报名工作,下一年的比赛时间也早早确定,让跑者可以尽早妥善安排自己的时间和训练。这一点,国内马拉松恐怕还比较难实现,因为不确定因素太多。

柏马报名有6个选项:精英跑者、国际旅行计划/慈善跑者、个人抽签、团队抽签、轮滑/轮椅项目、禧年俱乐部(Jubilee Club)。

精英跑者是跑得最快的那群人,要求近两年在AIMS(国际路跑和马拉松协会)认证的赛事上跑出好成绩,标准是男子45岁以下2小时45分,45岁以上2小时55分,女子45岁以下3小时,45岁以上3小时20分。这个标准比BQ还高,如果你达标了,那么恭喜你,不用参与抽签,直接获得参赛资格。

国际旅行计划和慈善跑者很容易理解,今年中国有上千名跑友参加柏马,很多人是购买了参赛名额+酒店接待的旅行套餐,也有人通过给慈善机构捐款拿到参赛名额。个人抽签和团队抽签就是拼人品,之所以有团队抽签,大概是为了是照顾夫妻跑者,要中就一起中。轮滑、轮椅跑是柏马配套赛事。

禧年俱乐部是指参加过10次以上柏马的跑者,只要证明自己跑过10次,就可以免抽签获得名额,毕竟他们是柏马发展到今天的基石。国内有类似禧年俱乐部的是厦门马拉松,据说连续跑10年不中断能得到终身号码,不能中断这点不合理,你们自己体会。

可能除了少数赞助商名额,大多数人报名都是要交钱的,不管你是精英跑者,还是禧年俱乐部成员,也只是确保了你得到了交108欧元报名费的资格而已。108欧元相当于800元人民币,想到北马200元、厦马120元、上马100元,同样是国际田联金标赛事,国内赛事的报名费真是良心价。

国内马拉松还给大家发一件参赛T恤,柏马得花钱买,在报名时就预定是25欧元,现场买是30欧元,对了,芯片也是要钱的,如果我没有记错,大概是7欧元,还有什么奖牌刻字服务,最后还要收手续费,总之一个名报下来,你的花费怎么也得超过1000元人民币,这还没跟更贵的纽马比。

一个人收800元人民币,50000人参赛,柏马光报名收入就可以达到4000万人民币,还没计算赞助商的投入。有了钱,柏马组织者可以把更多的资金投入跑者服务和参赛体验上,实现良性循环。

如果一个赛事的报名收入可以覆盖住办赛成本,这个赛事一定会越办越好,这应该也是国内马拉松的发展目标,如果北马、上马的报名费涨了,价格与服务是匹配的,我还是愿意买单的。扯远了,我报的是个人抽签,中签后才从信用卡上把报名费扣掉,且不退还,颇有买定离手的感觉。

博览会是大卖场

中签后的日子不知不觉就过去了,4月和5月比较忙,月跑量都没超过40公里,跑不欺人,其实心里也清楚在柏马实现PB是不可能了,在北马用408跑完后,还是给自己定下了柏马破4的目标。

921日,出发前往德国,提前几天到柏林,除了调时差和逛逛柏林,更期待的是柏马博览会,体验学习大满贯赛事的领物流程很重要,买买买也很重要。

柏马博览会前几年是在一个废弃机场举行,后来那里成了难民聚集地,所以今年改在一个会展中心,坐地铁去倒是很方便。

刚进会展中心大门就分选手和游客通道,有工作人员检查护照和带二维码的报名确认信,几周前,组委会就会发给各个参赛者,除了打印出来,也可以保存在手机里,特别方便。

进门后,有一个咨询台,再往里走走就有志愿者给我们发存衣包,回来后看了一下,里面最重要的是参赛手册,关于比赛的几乎所有细节都会浓缩在这个小册子里,还有赞助商的纪念品和宣传单页。大厅里还立了一台电视,用动画的方式告诉全世界跑者,领物流程是怎么样的。

柏马是不允许代领的,必须本人去博览会领物。因此往里走就是“上环”,志愿者在每个人手上打上一个腕带,防止替跑,也有人说是防恐需要,比赛当天,只有戴着腕带的选手可以进入起点集结区。

再往里走就是领号码布和芯片,说实话,一进去有点懵,以国内的参赛经验,没有看到对应的号段,一问才知道,每个窗口都可以领,所以柏马的号码布是现场打印的,芯片也是当场匹配的,省去了提前分装且避免了号码布丢失的麻烦。志愿者认真地检查了我的护照,并扫了一下报名确认信的二维码后,很快就把号码布和芯片交给我了。

28380号,今年的号码是按姓氏首字母排列的,上面还有我的名字Kunyi,右上角的F是我的出发区域。柏马人多,所以得分枪分区出发,因为我的报名成绩在330之后,所以被分在了F区,也是第二枪出发。AE区是从240以内到330的高手,他们都是第一枪出发。

号码布右侧可以撕掉的部分显示我预定了哪些官方特许商品,但要穿过三个展厅才能取到,这样的领物流线也是为了保证大家会逛到博览会绝大多数的展位。

领完东西就开始“剁手”,国内马拉松博览会以发小礼品居多,而柏马博览会则是一个大卖场,除了一些赛事的展台,其余品牌和参展商基本都在卖东西。

官方运动品牌赞助商阿迪达斯的展区最热闹,印有柏马LOGOT恤和外套跟不要钱一样,一上架就被一抢而空,很多人更是先抢一件再说,然后再看尺码是否合适,其实人们的担心是多余的,他们的库存很充足。

特许商品这一块,不少国内马拉松已经开始试水了,按照这个趋势,随着品类的增多,特许商品将来会成为赛事的重要收入来源。至于跑者是否买单,组织者也请先看看自己的比赛办得是否足够好,产品设计是否足够吸引人,不要轻易下结论说跑步人群消费能力低。

又扯远了,许多品牌在柏马博览会上也是各显身手,比如亚瑟士为跑者打印配速腕带,美津浓为跑鞋绣字……卖跑鞋、卖跑步服装、卖能量胶、卖跑步周边产品的更是数不胜数。我也买了固定号码布的小磁铁,从此和别针说再见了。至少逛了3个小时,说几个印象比较深刻的吧。

官方啤酒赞助商艾丁格不仅在现场卖啤酒,还卖印有柏马logo的酒杯,赞助商如何真正参与赛事值得学习和思考;世界各地很多马拉松都来这里做推广,还在德国路跑协会展台交流了一下,他们是真正的赛事联盟,资源共享,还有自己的官方杂志推介各种赛事。北马、上马这样的赛事可能不需要推介,但中国马拉松可以一个整体的形象吸引全世界跑者的关注,从而成为真正的“国际”马拉松;法兰克福马拉松赛事总监亲自发宣传单页,德国版《跑者世界》主编也在展台与世界各地跑者交流,他们亲力亲为让我感动,这样的赛事,这样的杂志怎么可能办不好;最让我骄傲的是有悦跑圈和极致玩家两家中国公司参展,中国的跑步产业相关企业也开始走向世界了。

在博览会上看到很多中国跑者,有更多人跑出国门,这是好事也是趋势。

早餐跑充分热身

柏马不仅是一场比赛,还有很多配套活动,更是属于柏林这座城市的一个盛大节日,而节日的氛围会随着比赛的临近而日益浓烈。

去柏马博览会的前一天,我就曾到起终点所在的勃兰登堡门地区观看柏马起终点的搭建情况,工人们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准备工作:现场大屏幕已经立起来了,起终点的门头也有了框架,移动厕所已经全部到位,观赛区的看台也有模有样了……不过,只有当我看到马路上的蓝线时,内心才有了一丝激动,找到一些大赛前的兴奋。

早餐跑一直是柏马最重要的配套活动,每年都在柏马正赛前一天举行,从著名的夏洛滕宫起跑,终点是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总长6公里,这个距离刚刚好,既达到热身的目的,又不影响跑者们第二天比赛。

一早来到夏洛滕宫,这里早已经人山人海,每个人都拿着印有宝马LOGO的气球,场面非常热烈。早餐跑是免费的,任何人都可以参加,所以现场大概来了四五千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跑友,每个人的标识性都很强,要么衣服上带着国旗,要么就是穿着自己国家的传统服饰。

在起跑前,没什么事情可以做,就是聊天和拍照,一位从北京来的哥们也太拼了,穿着像梁山伯就来了,还看到一位穿着挑战100参赛服的哥们,看着就很亲切。

临近起跑,大家开始放飞手中的气球,画面超美,大家这一路跑得也很轻松,完全没有比赛的感觉。

虽然知道终点在奥林匹克体育场,但没想到能进内场,实在是一个大惊喜。踏上蓝色的跑道,把我给激动坏了。奥运会、世界杯、田径世锦赛、德甲、德国杯、欧冠⋯⋯这座体育场所承载的历史实在太厚重了,杰西·欧文斯、博尔特这些田径明星都在这里创造过纪录与历史,拜仁在这里多次捧起德国杯,对了,还记得齐达内在世界杯决赛被红牌罚下后离场的背影吗?体育场不会说话,但它安静地见证记录着历史。

早餐跑结束后,与一位打扮得很特别的法国老爷子聊了几句,他说自己已经跑了200多场马拉松,今年是他第34次跑柏马,真是大神哪里都有,后来我又在科隆、慕尼黑马拉松见到他,似乎有马拉松的地方就有他。

终于步入“吃吃吃”的正题了,一排帐篷和一群热情的志愿者,加上现场热烈的气氛,食欲大增,我吃了4个面包,咖啡、酸奶、矿泉水也都喝了,感谢组委会让我们“白吃白喝”。大家边吃边交流边合影,然后渐渐散去,欢乐的早餐跑达到了为柏马热身的目的。

这一天,除了早餐跑,还有孩子跑、轮滑马拉松等比赛和活动呢。当天晚上,我在去找崔老师一起“意面之夜”的路上,还在路边观摩了一下轮滑马拉松的比赛。一座城市,可以为一场马拉松做到分时封路2天,真的也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智慧,当然,文化传统习惯也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培养起来的,毕竟,今年的柏马已经是第43届了。

照例在比赛前夜把“定妆照”拍了,柏马是我的第二个大满贯,特意带上了两年前在芝马上穿的中国田径队国服。

艰难挤进出发区

可能是因为德国的纬度比较高,柏林可以封路的时间也比较长,柏马的发枪时间是上午915分,而德国其他马拉松,如科隆、慕尼黑的全马发枪时间则是上午10点。

915分发枪的好处是可以多睡会儿,但到了6点,我怎么也睡不着了,排空、吃面包、喝牛奶,这一套赛前规定动作早已轻车熟路。

穿上外套便向地铁站进发,柏林的清晨很安静,完全没有大赛降临的感觉,但一进到地铁,气氛就完全不一样了,车厢里坐满了跑者,每个人都很安静,那场景就像机舱里坐满了即将跳伞执行任务的士兵。对了,柏马的号码布并不能作为当天免费乘坐公共交通的凭证,该买票还是得买的。

根据参赛手册,从波茨坦广场出地铁,与康康和小妮汇合,我们随着人流向勃兰登堡门进发,50000人的赛事,不赶早还真不行,越是临近出发区域,越是拥堵。

柏马有一点很人性化,组委会在勃兰登堡门边上设立了几个帐篷,如果你比赛当天忘记带或丢失了号码布,你可以到这几个帐篷去现场补印。到了赛后,这几个帐篷又变成了打印成绩证书的地方。如果你在博览会没有购买特许商品,到了现场也依然可以买到。

正是这一个个很小的细节体现出了大满贯的诚意与态度。当然,任何比赛都有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状况和问题,更别提是上万人参加的马拉松了。

存完包后,我跟随着人流向F区进发,穿过公园树林的路上,看到很多跑者在树下解决内急,这挺正常的,没必要小题大做,也就是因为天安门广场情况特殊,所以北马出现同样的情况却被无限放大。

离出发区越近,人就越多,但拥堵程度是我始料未及的,远远望去,F区里早已人满为患,进入F区的通道却非常狭窄且挤满了人,更要命的是小路边上还有几个移动厕所,自觉排队上厕所的跑者们把本就不宽的小路堵得严严实实,一看表,已经快915分了,本来还气定神闲的我有些发慌。

被堵在两道栅栏外的我开始和其他跑者一样开始“越野”,穿过本没有路的树丛,还翻越了两道栅栏,终于赶在发枪前挤进了F区,往外看去,还有许多跑者堵在外面。对了,柏马没有人检查你该进哪个出发区,这点全凭自觉。

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开始感受现场气氛,往前看没有尽头,往后看也没有尽头,真是人山人海,锣鼓喧天啊。身边的跑者很多,但除了组团来参赛的,大多数像我一样落单的跑者都很安静且严肃,每个人都在准备释放自己全部的能量,没有人公放音乐,更没有人扛旗,站在他们中间,你会不自觉地认真对待接下来的比赛。

我就喜欢这种严肃跑者的态度,跑步就是跑步,不掺杂那么多功利,也尽量不影响别人。什么时候国内马拉松上没有人扛旗了,什么时候大家也就成熟了。

很快,9点到了,第一枪响了。因为是第二枪出发,大家也不着急,开始随着人流慢慢往前。

比赛都是艰难的

柏马是全世界最快的马拉松赛道,2小时0257秒的世界纪录就是基梅托在2014年柏马上跑出的,所以,柏马也是我们这些业余跑者刷新PB的好机会。分枪分区出发,自己身边都是差不多水平的跑者,不至于完全跑不开,也不至于把太多体力浪费在来回穿梭中。

和大多数马拉松一样,柏马也安排了“兔子”,分别是300315330345400415430。这点和国内马拉松一直排到600可不一样,柏马这么做也有一定道理,说实话,430之后的跑者,在后半程基本很难有能力跟住匀速前进的兔子了,兔子的效果就不那么明显了。

随着人流,就着《Try Everything》的音乐,终于来到了起点拱门,摁下跑表,我的柏马之旅在就这么开始了,因为这是一场42.195公里的战斗,要想达成破4目标,一开始不能太兴奋。

柏林的天气很给力,空气好就不说了,温度也比较适宜,当然如果气温再低一点就更完美了。我的速度控制得不错,一直在520左右,赛道很平坦,风景也不错,围观群众更是热情,我边跑边看其他跑者衣服背面写了什么,这样可以分散我的注意力,至少让精神不那么疲劳。

跑到15公里,吃掉了3颗盐丸和1根能量胶,到了25公里又吃1根能量胶就够了。这是春春教我的补给策略,经过北马的实践,非常有效且省事。

半马154,到了30公里,不出意料地开始掉速,精神和身体双重疲劳打击下,每一刻,身体里都有一个要坚持的我和一个要休息的我在打架。

25公里开始,每5公里都有一个按摩站,但志在破4的我可没有时间享受这项服务。

我开始采用“进站溜达、出站再跑”的策略,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适合我的策略,身体得到短时间的休息,每一次离开补给站,我都告诉自己,坚持跑下去,快点跑到下一个补给站,你就能又走几步了。

那时候,我已经没有心思看别人的衣服上写了什么了,而是不时查看自己的配速,在脑海里也一直计算自己还有多少时间可以“浪费”才不至于破4失败。赛道风景渐渐成了浮云,我的眼睛似乎只能看见公里牌了。

在这里,不得不表扬一下柏马的补给站设置,根据参赛手册,组委会在沿途设置了17个各种各样的补给站,采用前松后紧的排列方式,30公里以后更是有7个补给站,除了喝不完的水,还有切好香蕉,这两样是我跑马拉松的最爱。

好不容易看到40公里的牌子,看了一下跑表,还有大约16分钟供我“挥霍”,破4心里有底了,远远看到勃兰登堡门时,我还走了一小段,调整了一下,我知道,前方一定有很多摄影师在等着我,我得潇洒地跑过勃兰登堡门,再帅气地跑过终点。

356,完成破4目标,跑过终点线,再次摁下跑表,和起跑时一样平静,一点也不激动,更不想流泪,毕竟是老司机了,可能是当时太累了。

不管你是马拉松的老鸟还是菜鸟,每一场比赛都是艰难的,都是对每个人体力和意志力的双重考验。我想,战胜困难、突破自己、实现目标,大概就是马拉松的魅力所在。

终点不意味结束

跑过终点,比赛的一整套流程并没有结束,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还没走到领完奖牌的地方,我就一屁股坐在了路边,边休息边解鞋带,取下计时芯片。柏马的计时芯片是要归还的,如果你没有在出口处将芯片投进回收盒,你的信用卡大约会被划走20欧元,这些都是在报名的时候写清楚了的。

志愿者给我挂上了奖牌。柏马的奖牌,一直都是圆的,没设计可言,根本没法跟一些国内马拉松的奖牌相比,但做工很精细,我依然很喜欢。带子是德国国旗的样式,正面是勃兰登堡门、比赛名称、日期和运营机构,反面是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女子马拉松冠军、埃塞俄比亚人法图马·罗巴的头像。

奖牌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前两年的柏马奖牌都是前一年世界纪录创造者的头像,去年的冠军基普乔格没破纪录,所以今年的奖牌上的头像不是他。至于为什么是罗巴呢?我猜测是纪念她拿到奥运金牌20周年,而她是历史上第一位获得奥运会马拉松金牌的非洲女性。

领完奖牌,我又在路边坐了一会儿,不知道过了多久,我才起身去领了完赛物品,完赛包的内容还是蛮丰富的,有水、红牛、面包、香蕉,但我只喝了水和吃了香蕉,路边还有发放饼干和糕点的,而我却完全没有食欲。跑步抑制食欲的说法,不是没有道理。

向存衣帐篷走去,看到了大片的按摩放松区,除了累,身体倒也没有其他酸疼的反应,所以也不想排队体验大保健服务了。取回存衣包,我在国会大厦前的大草坪上找了块地儿,边休息边聊天边等康康和小妮回来。边上的一位外国小哥趴着睡死过去了,我真想检查一下他是否还有呼吸。

翻出手机,打开柏马的APP,查看几位朋友都跑到哪了,大满贯的跑者追踪系统确实很牛,每过一次计时毯,你的家人朋友就知道你到哪了。在我还在享受柏林午后的阳光时,康康和小妮回来了,合影和喝杯啤酒是必须的。

休息够了,也该走了,找地方庆祝去,据说还有温水洗澡的地方,但我们就算了。在勃兰登堡门的那的帐篷那打印了成绩证书,现场还有很多跑者在排队给奖牌刻字,我们也不凑热闹了。

走出勃兰登堡门,已经是当时时间下午4点半,距离发枪已经过去7个多小时。虽然柏马的关门时间是6个半小时,但交通依然没有完全恢复,我们和其他跑者、观众一起在护栏外为坚持“跑”回来的选手们加油,与其说他们在跑,不如说他们在挪步,到这个时候还不放弃,真心值得敬佩,也为柏马的“不关门”鼓掌。

最后,我们来到了柏林美食一条街,到处都是挂着奖牌的柏马完赛者,大家的战斗力也是超强,我们去的时候,肘子居然都卖没了。不过,这不影响我们庆祝的心情,喝着啤酒,吃着香肠、烤鸡,大家一起回味这难忘的一天。

        2016年的柏马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