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陈词专栏之十:别把春晚寄希望于某个总导演
(2014-02-13 22:37:38)
标签:
杂谈 |
分类: 思想类 |
据最新数据显示,除夕当晚央视直播春晚收视率为9.032%,低于去年的11.362%。这也是央视春晚首次收视率低于10%。在最近的十年中,2004年春晚以41.6%成为总收视率最高的一届,而备受瞩目的冯氏春晚则以30.98%垫底。这也难怪舆论对冯氏春晚褒贬不一,吐槽不断。
春晚是什么?春晚是我们渐渐变老,而它却依然不变。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春晚就是娱乐信息和手段不发达时代传承下来的一种过年习惯。
近年来,春晚的人气与口碑明显下降,除了审美疲劳和替代性选择越来越多等原因外,最为关键的原因是其地位越来越高的同时,内容却离真实的群众生活越来越远。
这是一个信息时代,人们获取信息,尤其是娱乐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虽然春晚在文艺界的地位很特殊,但其本质仍然是央视的一台综合文艺晚会。为此,包括央视在内的所有人没有必要把它推向神坛。相反,应该把春晚从神坛上拉下来。以前,演艺人员上春晚是为了出名,如今选秀节目多了,即便上了春晚,你也不一定能出名。
这是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人们对事物的判断标准不再像以往那样统一,并且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不再像以往那样饥渴。然而,央视通过《我要上春晚》等相关节目的盈利模式,过度炒作和不断透支春晚的品牌价值,特别是在其元旦晚会比不过一些地方卫视跨年晚会的情况下,把春晚当做区别于其他地方卫视的重要砝码,并试图借助春晚树立其在全国文艺领域的独特优势。
这是一个全民娱乐的时代,人们需要的是真实、纯粹的文艺。春晚总是被安排得严谨、主流、正确,甚至把政治、商业、娱乐、公益糅杂在一起,而不是把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放在首位,为此也难以引发人民群众心灵的共鸣。像举国体制办体育一样举国体制办春晚,只会让春晚穷途末路。
基于此,把春晚寄希望于某个总导演,显然是不明智的选择。总导演只是节目的拼盘者,倘若春晚“大”而“虚”的总体基调不变,换再多的总导演,也只会带来一样的结果,那就是:不一样的导演,一样的春晚;不一样的形式,一样的本质。
虽然春晚不可能指望让每一个观众都满意,但这并不代表春晚无须作持续改进的努力。“让政治的回归政治,让商业的回归商业,让娱乐的回归娱乐,让公益的回归公益。”这是春晚改革的根本出路。
当下,不少网民在讨论“2015年春晚导演你最希望是谁”。倘若总基调不变、功利心不除,谁当导演,都拯救不了春晚的颓势。
只有当春晚品牌不再被过度炒作、春晚价值不再被透支、春晚节目不再是文艺创作的风向标时,春晚才会走进真实的群众生活,也就会走下神坛,给中国文艺事业带来出乎意料的改变和惊喜。
(作者系襄阳日报社副总编辑、经济学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