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发展注入强大文化力量

(2013-07-31 15:21:00)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摘类

为发展注入强大文化力量

市委宣传部
来源:襄阳日报2013年07月31日

  坚持文化立市,汇聚发展能量,以强烈的文化意识、高度的文化自觉、务实的文化惠民引领襄阳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吹响了文化襄阳建设的冲锋号。全市宣传文化系统将以群众的视角、创新的思维、务实的作风贯彻落实市委全会精神,用宣传凝聚力量,用文化点亮城市,让文化在“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建设中释放无穷力量。

  思想引领如何助推“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建设?全面准确地把市委全会精神传播到人民群众中去,专题、专栏、动态互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联动,创新宣传报道方式、手段,策划推出有影响的主题报道、深度报道、典型报道,切实把市委全会精神宣传阐释好,把人民群众的期盼要求报道反映好。组织开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讨论,强化“五种意识”,做到“五个更加注重”,再掀思想大解放的热潮。每周一场新闻发布会,公开党委政府各职能部门最重要的工作,追寻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每月一次市民问政、聚焦落实,充分满足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建设政务微博大厅,健全网络舆情导控机制,优化网络环境,畅通民情民意通道,常态化架起党委政府与群众沟通桥梁,不断聚集发展的正能量。

  如何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深入挖掘襄阳文化内涵,提炼市民认同、外界喜闻乐见的襄阳文化标识,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襄阳城市文化品牌。抓好襄阳古城、护城河、商业会馆等历史建筑和文化遗迹的保护,在“两改两迁”和城市建筑中注入文化元素,留存“襄阳印象”,传承历史文化,守住城市根脉。像“环评”一样加强城市规划建设中的“文化评估”,做好历史文化与山水资源、现代都市与千年古城、城市形态和人文元素结合的文章,打造标志性建筑、标志性街区,使建筑因文化的注入而充满生机,城市因文化的力量而声名远播,市民因文化的滋养而美丽幸福。

  文化名城需要怎样的市民素质?市民是城市的主人,我们公开曝光、评出的10种最不文明行为应当摈弃。“五城同创”如火如荼,襄阳坚定不移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四个襄阳”建设论坛一月一期,“隆中论坛”学者、学生、市民纷至沓来,“机关夜校”灯火通明……使干部队伍学习提能成为常态。坚持开展全民阅读、举办道德讲堂、争创“襄阳百杰”、道德模范评选等活动,弘扬创业创新的襄阳政风民俗,使市民的文明素质养成成为常态。2000个志愿组织、50万志愿者,通过建立科学合理、规范有效的志愿者招募、培训、管理和激励机制,使我市志愿服务活动成为常态。

  文化惠民惠在哪里?市博物馆新馆、图书新馆、襄阳大剧院、文化艺术中心相继开工,县市区“两馆”(文化馆、图书馆)建设全部启动,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文化圈”和乡村“30分钟文化圈”,建设乡镇文化综合体。“好戏大家看”、“群星音乐厅”一月一台,“欢乐襄阳”文化活动周周有,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全覆盖,送电影下乡、送戏下乡每年2.5万场次以上……《尧治河》《襄阳》《沙门空海》《风流米芾》《楚风》等一批文艺精品陆续推出。活动有场所、人人可参与、参与有平台将成为襄阳群众文化生活的常态。

  文化产业如何成为支柱产业?《文化襄阳战略规划》10万字、130张图表,任务书、路线图清晰明了。《文化襄阳建设三年行动计划》140个项目,总投资过千亿元,今年74个重点文化旅游项目相继开工,一系列文化产业项目好戏连台。市政府出台22条优惠政策,建立“两个高于、一个基金”的文化发展投入保障机制。文化与产业、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旅游高度融合,襄阳正在努力创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区。

  文化发展的“种子”已经播撒,辛勤耕耘,埋头苦干,终有开花结果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