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旅行”背后是本位主义作怪
(2013-07-24 08:09:3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思想类 |
文件“旅行”背后是本位主义作怪
襄阳日报评论员 陈栋
来源:襄阳日报2013年07月24日
《襄阳日报》近日连续刊发了“文件在旅行,拆迁难执行”的相关报道与评论,深刻披露了一个文件“旅行”带来的思考:长征东路跨清河大桥项目由于一纸《拆迁函》在路上“走”了整整22天,其背后原因值得深思。
记得几年前,杭州市原市委书记也曾“披露”过一个公章“开会”的“笑话”:有关建设单位因为施工需要搭建一个临时工棚,为了搭这个工棚,不仅需要分管领导亲自出面,而且在相关部门之间足足盖了90多个公章。
文件在“旅行”、公章在“开会”,导致的结果是事情被拖延,建设被耽误,公信被透支。其背后表现为庸懒散、不作为之风,其实质就是官僚主义使然,部门利益为大的本位主义作怪。
其实,文件、公章“跑”得快与慢都是人为决定的。有了权力至上的官僚主义,你求我办事,是权力的象征,显得“我有面子,脸上荣光”,甚至“一朝权在握,便把令来行”、办或不办,办快办慢由我决定。
倘若部门利益为大的本位主义盛行,有了好处就办事,不得好处不办事,虽然在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优化发展环境的大背景下,脸好看了,门好进了,但事难办现象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文件、公章就变成了一道道“权力关”“利益卡”。
就文件“旅行”事件而言,有些部门负责人说,我们是等文件看,按程序办。话虽不错,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其实,这是在推诿和不作为,变相把责任推给“文件”、“公章”、“程序”。
倘若行文单位提速一下,转文单位对接一下,收文单位追问一下,每一个工作人员多一份责任意识,一个文件可能在不足几公里的城区“旅行”22天吗?一个计划今年完工的民生工程何以拖延至明年?
假如你是当事者,换位思考一下“这是为自己办事”,也会对这种拖拉推诿的庸懒行为大发雷霆。
当前,我市正强力推进“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建设,需要的是便民、利民、高效的优良环境,需要的是服务中心、服务发展的大局意识,需要的是求真务实、狠抓落实的工作态度,需要的是马上办、帮你办、我来办的工作作风。只有让文件“旅行”、公章“开会”离我们越来越远,“两个中心”“四个襄阳”的建设目标才会离我们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