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一位大学融媒体研究者、教授探讨融媒体、全媒体发展的问题。学者们对融媒体、全媒体的构想和规划确实很不错,但在当前实际难以实现。
大多纸媒的全媒体部是形同虚设,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审稿机制,二是考核机制,三是媒体定位。
以前,我们都说一个记者要会写、会拍、会编,如今看来,这种理想难以实现。在很多媒体里,尤其在地市级媒体里,真正用心并能写好消息、通讯、评论文章的记者编辑都十分缺乏,能把报纸办得让领导满意、让读者满意、让客户满意,就是一件难事。融媒体、全媒体记者本身就是一个高标准,实现起来更难。
另外,在一个报业传媒集团里,融媒体、全媒体稿件平台的硬件差不多实现了,可是审稿、考核依然是以纸媒为主,纸媒没刊载出来的重要稿件,是不可能先在网站上登载的,甚至在纸媒上刊发不出的稿件是难以在网站上登载。
同时,在一个报业传媒集团里,日报、晚报、都市报等没有一篇稿件能符合传媒集团下属所有媒体的风格。记者的“通稿”是难以被编辑所认同的。通常,日报的记者写的是日报编辑定位的稿件,晚报的记者写的是晚报编辑定位的稿件。若记者写“通稿”,编辑根据各自定位去调整,在当下的大多媒体是难以实现的。因为,编辑中心制体系还未建立。
其实,融媒体、全媒体课题与媒体的广告经营很类似。记得多年以前,每一个报业集团都成立广告总公司,统筹部署集团下属的媒体经营工作。后来发现不妥当。不少报业集团又纷纷成立了每一个媒体的广告部,这样可以独立考核,可以明确责任,否则采编、发行、广告就会脱节。
当前的报业传媒集团的体系大多倾向于一媒体平台一公司。这才是真正从媒体经营向经营媒体转型的有效路径。
我们离融媒体、全媒体还有多远?这主要取决于媒体运作体制和媒体从业人员素质。
一些研究新媒体的传媒学者,在学术期刊与媒体上大势呼吁打造融媒体、全媒体,一切媒体老总也随声附和。殊不知,当下的融媒体、全媒体运作是“形似神不似”。
尊敬的传媒学者们,不要简单地、理想地大势呼吁融媒体、全媒体了!多多研究怎样把自己的学生培养得能写好消息、通讯、评论,做好新闻与活动策划,这就是对传媒业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