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鹤楼周刊创刊7周年见证中国卷烟零售商成长

(2013-01-07 15:49:59)
标签:

杂谈

分类: 思想类

    近日,无意中看到黄鹤楼周刊创刊7周年的读者互动。时光飞快,7年前的2006年1月6日,在湖北中烟的投资下,我与一群年轻人创办了《投资时报-黄鹤楼周刊》,当时一周一期,每周8版,如今每周16版。在办报的过程中,结识了很多卷烟零售商和烟草专卖局(公司)的朋友。

    北京顺义零售户付英君就是其中一位。这位只有初中学历的妇女,当时没有发表过一篇文章。她看黄鹤楼周刊之余,在信纸上写了一些日记,邮寄到编辑部。我一看,很有意思,虽然错别字很多、文笔很稚嫩,但却反映了零售户的真实生活,也体现了这个群体的特性——有一定的经济地位,但没有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有一定的表达欲望和利益诉求,但没有表达渠道和平台。于是,我与编辑亲自修改、摘录,从很多日记中摘编一些发表。后来,我就向她约写一些零售商的生活、生意小记,再后来拍摄一些照片,甚至请她帮忙采访一些其他零售户……如今,她还是北京顺义文学界和烟草界的“小名人”。

    付英君的发展变化,是中国卷烟零售商的一个缩影。中国卷烟零售商曾经是一个不受社会关注和尊重的“弱势群体”。他们从铁棚、路边摊走来,经历过副食店、杂货店时代,如今大多转型为小超市、烟酒专营店、便利店的经营管理者。这表面上看是业态规模的变化,实质上是品位素质的跨越。

    创刊7周年的黄鹤楼周刊,一直致力于打造“服务终端、引领终端、造福终端”的中国零售第一传媒,见证了中国卷烟零售商的成长,亦会引领中国卷烟零售商的未来。

 

说声谢谢

来源:黄鹤楼周刊2012年11月23日 第三百二十一期

   许双福(陕西西安零售户):
  几个月前,本想在博客里发一张摄影作品,结果总显示空间容量不足。我第一时间想到去问秀云。热心的她让我等等,马上帮我反映。第二天,她通过QQ告诉我,问题解决了。说起来,是秀云把我拉进了QQ群,也是她一手帮我搞定了群名片。虽然互不相识,但她的热心肠,着实让我感动。谢谢徐秀云女士!

 

  付英君(北京顺义零售户):
  几年前,《黄鹤楼周刊》还叫《红金龙周刊》。时任主编陈栋告诉我,我的稿子上了“店主处女作”栏目了。那是我第一次认识陈栋。之后在他的不断鼓励下,我的稿子陆续上报。如今,他离开了《黄鹤楼周刊》,走向了新的工作岗位。但我仍想通过《黄鹤楼周刊》向他说声“谢谢”。

 

  兰心(河南郑州零售户)
  1994年,我参加了一个电视台举办的招聘会。当时我身无分文,一个叫苏晴的女孩为我垫付了10元钱的化妆费。后来,我离开了那座城市,也没能留下她的联系方式。如今,十几年过去了,我依然清晰记得:苏晴,我欠你10元钱!虽然我没能入围,但我仍然非常感谢你的慷慨解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