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东注:十年前,我刚刚迈入大学的校门,但作为一名新闻系的学生,一直都在聆听许多关于杨卫平老师的传奇故事,并一直在阅读他创办的楚天都市报。他给新闻界留下的不只是楚天都市报这个品牌,更是一种传媒精神。这种新闻理想主义与市场化实现有机结合的精神是传媒业宝贵的财富。十年了,他依然让人们对他如此崇敬!难得值得!向前辈学习,向卫平致敬!
缅怀知名报人杨卫平老师
2010年08月15日10:16楚天都市报
献一枝淡菊,祭一缕清魂。昨日,是本报主要创始人、首任总编辑杨卫平同志逝世十周年祭日,本报举行庄严肃穆的纪念活动,追忆和缅怀这位杰出的报人,重温和学习他留给楚天都市报、留给传媒界的宝贵财富。
省记协主席、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江作苏指出,杨卫平同志为新闻事业作出的最大贡献,集中体现在楚天都市报这个优秀媒体品牌所承载的报人情怀、激情和责任,他希望全体都市报人继承和发扬杨卫平同志的“扳命精神”,努力谱写湖北报业新篇章,为都市报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杨卫平同志生于1950年,江苏吴江人,1982年从复旦大学毕业分配至湖北日报社工作,历任武汉、襄樊、黄石记者站站长,湖北日报社总编室主任,党委委员、副社长,1996年底牵头创办楚天都市报并任总编辑,2000年8月14日因病不幸去世。
杨卫平同志1997年即被确诊患鼻咽癌,在湖北日报社党委的领导、关怀和支持下,他一边与病魔抗争,一边带领都市报人拼搏进取,短短4年间就使楚天都市报成长为发行量过百万的报纸,创下了湖北报业的奇迹。十年来,在他的精神指引下,本报几届编委会带领全体员工开拓创新,艰苦奋斗,使得本报日发行量一直稳居全国乃至全球前列,连年获得中国新闻奖,荣获首届湖北出版政府奖、“中国十大都市报”、“中国标杆品牌”等殊荣,成功完成主流化转型,成为一份省委放心、读者欢迎、行业瞩目的主流大报。
昨日,本报新老员工代表二百余人前往杨卫平同志墓前敬献鲜花,并在楚天传媒大厦举行纪念大会,追思、学习这位曾经的领路人。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本报第二任总编辑蔡华东同志,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编务总监、本报第三任总编辑曹山旭同志,分别回忆了杨卫平同志当年克难奋进不屈不挠的创业精神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报人情怀;本报副总编辑韦忠南、首席记者钟楠、评论员肖杨等6位新老员工代表也分别发言,表达对杨卫平总编辑的怀念和敬意。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本报总编辑张勤耘表示,杨卫平同志用燃烧的生命照亮了都市报的事业,树立起了一座中国报业史上不朽的丰碑,全体都市报人一定要在集团党委的领导下,深入学习杨卫平精神,坚持主流化转型道路,以百倍的信心和勇气实现新的超越,以更加辉煌的成绩向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传承
卫平一直与都市报同在
时间可以冲淡一切,时间也可以加深一切。今天,参加杨卫平总编辑逝世十周年纪念大会,百感交集,思绪万千。燃烧的生命,辉煌的丰碑,永远的精神,这就是杨卫平,这就是都市报。
我想起十年前,在病榻前陪伴卫平走完生命最后一程;我想起十年来,都市报一路奋斗的苦涩和甘甜。这一切,楚天都市报的各位同仁与我同记忆,共思索,一起见证,我深深地感到,卫平一直都与都市报同在。
卫平是楚天都市报事业的先行者、奠基人,是我们的杰出领导人和典型代表,也是我个人的良师益友。
楚天都市报正值少年,蓬勃向上,奋发有为,前途万里前程似锦,外人看到的可能是荣耀,但是对都市报一代又一代同仁来讲,百年大计任重道远,希望都市报人永远以杨卫平同志奠基的事业为起点,不断追求,奋勇拼搏,永不停顿,精诚团结,再作贡献,再创辉煌!
愿杨卫平总编辑在天之灵福佑都市报!
——蔡华东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本报第二任总编辑)
他从来不曾离开过我们
杨卫平总编辑以他的远见卓识、才干、果敢和魄力,为楚天都市报今天的伟业奠定了基础,作为他的学生、同事和助手,我有幸与他一起度过了几年难以忘怀的时光,从他身上学到了许许多多。
我想,如果杨卫平总编辑在天有灵,知道有这么多的战友、同事和后来者从心灵最深处尊崇他、缅怀他,而且在不断光大他开创的事业,都市报这列他开启的动车总在不知疲倦、充满朝气和活力地开往永无尽头的远方,他一定会再次像过去那样露出孩童般的笑脸。
生命的长度,不能以生命体的实际年轮为刻度。卫平离去的时候,我在评报栏写了一句话:卫平老总并没有离开我们,他在天上看着我们,在天上关注着都市报。10年后的今天,我还要加上一句话:除了关注,卫平老总还在天上的某个星座上,祝福着都市报,福佑着都市报的每一位员工。
——曹山旭(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编务总监、本报第三任总编辑)
学习杨卫平精神再创都市报辉煌
杨卫平总编辑用燃烧的生命树立起了中国报业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不仅留下了一份名扬全国的报纸,更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笔财富就是杨卫平精神。我们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勇为人先、锐意创新的开拓精神;勇于担当、奋不顾身的“扳命”精神;兢兢业业、身先士卒的敬业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
以杨卫平总编辑为核心的首届编委会,为楚天都市报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蔡华东总编辑、曹山旭总编辑为核心的第二届、第三届编委会,为楚天都市报的理想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楚天都市报如今占据的报业市场地位,是集团党委正确领导和倾力支持的结果,是历届编委会带领大家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结果。我们一定要在集团党委的领导下,深入学习杨卫平精神,坚持主流化转型道路,以百倍的信心和勇气实现新的超越,以更加辉煌的成绩向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张勤耘(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本报现任总编辑)
评说
武汉大学教授、博导罗以澄——
他是中国传媒人的楷模
“卫平对传媒事业、对这张报纸的爱,可谓深入灵魂、融入骨血。”谈起楚天都市报创始人杨卫平先生,武汉大学博导、教授罗以澄感念颇深。
楚天都市报创刊之前,杨卫平就报纸定位多次征求罗以澄教授的意见,“他多次与我谈到,要办一份老百姓喜欢看、满足他们需要、反映他们心声的报纸。”罗以澄回忆。
罗以澄表示,如今“百姓情怀”已经成了中国传媒界的共识,但十几年前杨卫平就有了这种意识,眼光长远,“当时湖北还没有一份真正意义上的面向百姓的报纸,楚天都市报作为中国第一批都市类报纸,开了风潮之先,正是成功的定位在私人消费市场抢占了先机,迅速打开了局面,引发了本地传媒行业的变革。可以说,有了都市报这类报纸之后,才真正形成了传媒市场。”
1997年1月2日,楚天都市报创刊第二天,罗以澄接到报喜电话,杨卫平欣喜地告诉他:“罗老师,昨天我跟同事们一起上街卖报纸,报纸很受欢迎!”
此后,罗以澄多次接到杨卫平的电话,或是讨论报纸发展思路,或是看书后一抒为快。“他每次打电话,都问我最近报纸怎么样,然后问‘师母有什么意见’。我爱人是中学老师,他觉得她的看法能代表普通读者。”罗以澄说。
罗以澄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去医院探望杨卫平的情景。“我到的时候他刚从化疗室出来,病摧人哪,我看着很是担心,他却眉飞色舞地说:‘罗老师,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报纸的发行量又上了一个台阶!’”罗以澄去探望的几十分钟,杨卫平说的全是报纸未来的发展思路,只字未提病情。“十多年了,他当时说起报纸时的兴奋劲儿,还历历在目。如果他看到今天都市报的发展壮大,一定会很欣慰。”罗以澄感慨,杨卫平对报纸的热爱、对事业的忠诚,不仅楚天都市报人应该铭记,所有传媒人都应该感念,“他是中国传媒人的楷模。”
缅怀
做记者,只有肯拼命投入,带露摘花,才有收获;一个人,只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关注公共利益,才会得到认同;做领导,善待下属,铁骨柔肠,团队才会有战斗力和凝聚力……与杨卫平总编辑不多的交往中感悟到的点点滴滴,是我心中永远的财富。
——韦忠南(本报副总编辑)
去年2月,89岁的杜子才老人拉着我的手说:年轻人,我认识你们的创始人,他是个很了不起的人,你一定要向他学习。作别老人,我忽然想到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生命的长度是一定的,他会止于一片松岗,一块墓碑,一捧白菊,但一个人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却是无限的,因为它会融入人心。
——钟楠(本报首席记者)
记忆中,他总是捧着药杯在编辑部穿行,微笑着听我们讲当天的采访,微笑着注视着我们敲击键盘,微笑着看着我们把采访内容变成报纸上的铅字……都市报长大了,都市报人也长大了,我们在他开创的事业中结婚生子,成家立业,总感觉他没有离去,一直在不远处注视着我们……
——方琳(本报记者)
楚天都市报是一位新闻战士以啼血的歌唱、以燃烧的生命所打下的一片传媒江山,我们后来人哪怕是一丁点儿的懈怠,都是对杨卫平总编辑开创的这份事业的亵渎。他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成为一代又一代都市报人的不竭动力和精神源泉。
——王昱晔(本报记者)
十年了,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仿佛就能看到您如孩童般的笑容在鼓励着我们;每当举步维艰的时候,仿佛就能看到您略显蹒跚的身影在带领着我们;每当太累想停下来的时候,仿佛就能听见您那嘶哑的声音在激励着我们。您的精神,将永远指引楚天广告人勇往直前。
——夏凯(本报广告部副主任)
在那些消逝的平凡日子里,杨卫平总编辑曾经的一言一行,在今天的楚天都市报依旧清晰可见,依旧与我们这些年轻稚嫩的心在默默对话,气息相连。
——肖杨(本报评论员)
重温卫平“扳命”精神
再谱楚天报业华章
江作苏(湖北省记协主席、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
卫平同志离开我们整整10年了。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全体楚天报人怀着景仰之情,追忆在湖北日报社党委领导下,杨卫平同志带领一班人披荆斩棘创办楚天都市报的艰辛历程,重温杨卫平同志倡导的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的办报理念,思活水之源,抒报人新梦,情怀激荡,百感交集。
我和卫平同志共事多年,是楚天都市报从诞生到成长以至壮大的见证者之一,也亲眼目睹了卫平同志在千辛万苦条件下奠定百万大报基石所作出的卓绝努力。杨卫平同志为新闻事业作出的最大贡献,集中体现在楚天都市报这个优秀媒体品牌所承载的报人情怀、激情和责任。10多年来,楚天都市报秉承这样的办报理念,继承好传统,攀越新高度,在不断变化的传播格局下始终保持领先地位,这是对卫平同志最好的告慰。
雄关漫道,今从头越。希望全体都市报人牢记责任媒体、百姓情怀的办报理念,继承和发扬杨卫平同志的“扳命精神”,戒骄戒躁,克难奋进,创新传播,进取为要,努力谱写湖北报业新篇章,将楚天都市报办成中国第一流的主流媒体,为都市报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