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武汉市汉南区改革创新观察

(2009-08-13 07:48:58)
标签:

杂谈

分类: 政经类

勇气 智慧 事业
——汉南区改革创新观察

 
湖北日报2009年8月12日1版

    乌黑的汉洪高速如灵动的巨龙,安卧在一望无际的肥沃土地上。
    而汉南区——武汉面积最小、年财政收入刚刚跨过5亿元的区,在今年5月开通的这条高速路上的创举震动四方:5亿元买断通行权!
    而在武汉市经济发展的报表上,这个全市面积最小的区也令人刮目相看:尽管遭遇金融危机,今年上半年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均列全市13区之首。
    车出汉洪高速汉南段,进入汉南,迎面一幅巨幅广告牌:“创伟业要有更大的勇气,创成业要有更大的智慧。”
    这,就是涌动在汉南人胸腔、掀起发展波澜的一股精气神。

 

    魄力:小区也能干大事

    汉南,287平方公里,人口16万,全省最小的区县之一,曾是工业弱区、财政穷区。
    无“凤”来栖、无力竞争。在城乡一体化迅猛推进的大潮中,汉南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难以突破的难题。交通,便是困扰汉南的“瓶颈”之一。
    在6个远城区中,汉南是唯一不与中心城区接壤;直线距离仅15公里,一个来回却要1天,多个亿元项目如“煮熟的鸭子”飞到邻家……“过去几十年,周边区县大踏步发展,汉南人却颠簸在路上!”汉南区委书记曹裕江说,一条直通市区的道路,成为汉南人的梦想。
    然而,12亿元的投资,汉南几年不吃不喝也难以办到。彼时,穿越汉南腹地的汉洪高速已经开工。汉南人很冷静:有了过境高速公路,但收费站仍旧如一根锁链锁住汉南。
    “汉南要发展,必须以解放思想突破软硬环境的制约。”在曹裕江看来,区小志不能短,只要勇于创新,抢前争先,小区也能办大事!
     权衡利弊,精算得失,一个大胆的方案付诸实施:与汉洪高速公路投资方省联发投公司合作,以2500亩土地置换通行权,让它成为汉南的“市政路”、市民的免费路、汉南的突围路!
    换个思路天地宽。自己修路,至少需要三五年。现在,2500亩成本地一夜之间圆了汉南的梦想,换来全区商务环境的提升。而置换出去的土地必将招商开发,产生新税源。
    敢于出击,就有收获。国家将投资1.5亿在中南建设肉品储备加工基地,但武汉不是备选地区。汉南人“跑部进京”,不可能的事再次变成现实,竟使这一项目落户汉南!

 

    探路:闪耀理性与智慧

    创伟业,要有勇气,更需要智慧。
    眼下,汉南区新落成的乌金金桥社区将迎来它的主人——2300户农民,来自周边3个村,他们将是我省首批享受城市居民“待遇”的农民。
    作为武汉城市圈首个整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试验区,4年内102个自然村的农民,将迁居到16个新型农民社区。生活区一如城市社区,而生产区则显出个性:渔民有集中放置渔具的地方;粮农则有另设的晒谷场及农具间……
    祖祖辈辈的农民能变成居民吗?
    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展现了汉南的深谋远虑。广袤的农村里,难见务农难离的“好帮手”——耕牛。今年内,这里将成为全省首个无牛耕区。
    曹裕江说,农民变居民,关键要以生产方式的转变,推进生活方式的转变。如果农民社区依旧养鸡养牛,太阳能、宽带、天然气的生活方式将难以为继。
    建立农村产权交易所,每亩补贴100元至300元,以经济手段推进土地流转;建设现代都市农业,农业连片基地每亩补贴100元至300元;处置一头耕牛补贴1200元,买农机再补贴50%,农民在获得流转费的同时成为“农业工人”……耕牛消失了,居民新生活也就开始了。
    短短两年,汉南已流转土地占耕地面积的23%,15万亩甜玉米、新品西瓜等8大特色农产品基地蔚为壮观;农民拿工资“吃地租”,一批年收入过10万元的“金领”农民诞生。

 

    破难:不绕道不“卧倒”

    “只要利于长远发展,只要百姓受益,就要敢想敢干,敢于负责。”面对难题,汉南人没绕道走,更没有“卧倒”,而是创造性地作答,破解了一道道难题。
    汉南探索社会事业发展新方法,破解实现城乡服务均等化难题。去年将区人民医院整体交由同济医院托管,引进省中山医院接管汉南农场职工医院,使汉南人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今年,汉南又在全省率先试水农民进社保,农村社保制度开始与城市接轨。
    汉南破题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清理附加在户籍上的相关社会经济政策,实行以居住地和职业划分为原则的登记制度,居民统一登记为“湖北省居民户口”。
    区级财力不足,汉南敢于负债建设工业园区,为未来铺路。3年间,以BT、BOT等模式融资近12亿元,构筑了7个工业园区的道路、水电、绿化等基础设施。中部首个美国工业园、全国成长性最好的华顶民营中小企业工业园等迎来成批企业。
    工业经济从“零”起步,汉南已建成汽车零部件、能源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型工业板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连续3年增幅超过30%,金融危机下,今年上半年仍增长26%以上。

(记者 韩炜林 杨礼兵 耿毅 通讯员毛学峰 谢永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