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黄鹤楼观潮:
享受中秋
感悟中秋
本报评论员
9月25日,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中秋节。中秋节不仅是小家团圆的日子,更是举国欢庆的时刻。
据史料记载,远古时期,中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国家都要举行迎寒祭月大典。盛唐时代,中秋祭月被唐太宗指定为固定的国家节日,烧斗香、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中秋活动被极大地丰富起来。
古人把月圆之夜作为举国同庆的节日,把这个自然景象寓意为血亲团聚、民族和睦、国家统一,这无疑彰显出中华民族深邃、幽远的智慧与文化。
在传统习俗中,月饼是拜月的一种祭品。全家人依次拜祭,焚香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月饼原本只是中秋节的点缀,可如今,中秋节除了月饼,除了商家利用这个机会大捞一笔之外,能给人们留下的记忆太少了。
于是,很多人都在抱怨“节味淡”、“节越过越劲”,有不少人抱怨“没时间”、“没节目”,但很少人会反思:在捍卫传统节日和文化上,我们每个人能做些什么?
节日是民众的节日,文化植根于民众心中才最具生命力。如果节日文化只是象牙塔里的珍藏,那它与化石没有任何区别。可以说,过好中秋节,最重要的不是月饼,而是挖掘和弘扬其内在的文化。当“文化中秋”成为最大特色时,中秋节必将魅力无限。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在月圆之夜,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的人生,去品读月圆所体现的那种“皎洁如玉,宁静致远”的心境。近日,一位朋友在博客中写道“中秋快到了,我的心绪很乱。我有温馨和睦的家,我有很好的工作和收入,我得到的越来越多,但我却比从前更寂寞,有谁会和我一样,有着一份寂寥的心情和一个孤独的灵魂呢?”可以肯定,持有这种心态的人不只他一个。
清代诗人袁景澜在《咏月饼诗》中描述出了一副十分唯美的中秋画面:“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
中秋将至,忙碌的人们请放慢你的脚步,好好去享受中秋,感悟中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