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摘类 |
发布时间:2007-6-25 作者:
春熙路上竖立着许多老字号商业建筑;琴台路上有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浪漫故事;锦里背靠武候祠的三国文化;文殊坊打出佛教牌;青羊坊树起道教牌;金沙遗址传承着古蜀文明;宽窄巷子则要重现晚清、民国风情……成都的文化商业街大多都想在老祖宗丰厚的蜀文化上挖一桶金。文化到底养活了成都的几条商业街?本期“零售业态变迁史成都站”将带读者一同领略成都的商业文化……
文化街纷纷成为城市名片
2005年《新周刊》新锐榜推出的“十大商业街”评选中,春熙路排名第三,仅位于铜锣湾和南京路之后,风头甚至盖过北京的王府井大街。
记者了解到,100年前,春熙路只是一条狭窄小道。杨森兵驻成都后,被北洋政府封为四川省军务督理,他见修马路既可笼络人心,又可搜刮民财,决定修建新马路,并取名“春熙路”,逐步成为成都的繁华商业区域。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改造后,新型综合百货商场与传统专业店相辅相成,进一步奠定了春熙路的商贸中心地位,1998年被中宣部、原国内贸易部命名为我国首批“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
2000年,成都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春熙路改为步行街,共投入1.6亿元,2002年2月全面完工。改造后的春熙路全长1.1公里,道路由花岗石与仿古地砖铺就,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南第一街”。
如今,春熙路已成为成都新的城市名片。2005年7月,春熙路步行街旁的一块商业用地拍卖成交价高达2005万元/亩,刷新了近几年全国土地拍卖价格的新纪录,这也折射出了春熙路不断提升的商业价值。
和春熙路一道成长起来的还有锦里和文殊坊等。锦里古镇,深藏在成都最辉煌的历史见证物中,川西仿古建筑,青石板小路,大红的灯笼,黑瓦、灰墙、青苔、翠竹、酒肆、戏楼、鸡公车、雕花栏……走在锦里的古街巷,可以感受着川西悠久的古风民情,历史的烙印在脚下的青石中无声无息地被岁月遮盖。但沉积着历史、凹凸不平的青石板犹如历经沧海浮沉的老者,沉入静默,守望着古老的家园。
文殊坊则以禅文化、民俗文化为主题,以川西街院建筑为载体,充分体现老成都人文历史精髓。但它又有别于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豫园、昆山的周庄,与成都武侯祠、杜甫草堂等“纯”历史文化旅游景点也不同,它是以古建筑、古庙遗迹、民俗景观为核心的现代体验式旅游,打造观光、休闲和可参与性旅游,形成集佛教文化、旅游、餐饮、休闲、购物为一体的多功能都市旅游商业文化区。这已成为成都城市的又一张新名片。
文化与商业比翼齐飞
保护好历史文化特色是持续发展之本
成都市中心商业区中,三大主要的商业圈共同构成了中心区的商业体系。这三大商圈分别是春熙路商圈、盐市口商圈以及骡马市商圈。其中,又以春熙路商圈最为繁华——太平洋百货、伊腾洋华堂、商业场、假日酒楼、百盛广场、王府井百货等等大型商贸皆在此云集,加上“胡开文”、“亨得利”、“稻香村”、“凤祥楼”等老字号汇萃的传统步行商业街——春熙路,这些共同成就了春熙路商圈的必然繁华。
与春熙路商圈毗邻的盐市口商圈也因人民商场、成都百货大楼、大业百货、盐市口广场等商贸企业的兴起而日渐崛起。这两大商业圈成为成都市中心商业区的两大重心。春熙路与青年路共同形成的步行商业街体系便成为联系这两大“中心”的商业骨架。
记者在春熙路上看到,现存许多老字号商业建筑,以及一些重要的历史文物,如基督教青年会馆、孙中山先生铜像等。专家告诉记者,在今后的春熙路建设中,有关部门应尽可能体现和挖掘这些历史素材,用以体现春熙路深厚的历史积淀,形成极富特色的城市人文景观,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来感染人、吸引人,增加步行街的吸引力,促进中心区的商业繁华塑造出具有魅力的城市空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