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化养活成都几条商业街

(2007-07-17 22:30:43)
分类: 文摘类
 文化养活成都几条商业街

发布时间:2007-6-25 作者:

 黄鹤楼周刊:http://www.hjlweek.com/module/src/2007-96/index.html

 
  春熙路上竖立着许多老字号商业建筑;琴台路上有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浪漫故事;锦里背靠武候祠的三国文化;文殊坊打出佛教牌;青羊坊树起道教牌;金沙遗址传承着古蜀文明;宽窄巷子则要重现晚清、民国风情……成都的文化商业街大多都想在老祖宗丰厚的蜀文化上挖一桶金。文化到底养活了成都的几条商业街?本期“零售业态变迁史成都站”将带读者一同领略成都的商业文化……

 

文化街纷纷成为城市名片

  2005年《新周刊》新锐榜推出的“十大商业街”评选中,春熙路排名第三,仅位于铜锣湾和南京路之后,风头甚至盖过北京的王府井大街。
  记者了解到,100年前,春熙路只是一条狭窄小道。杨森兵驻成都后,被北洋政府封为四川省军务督理,他见修马路既可笼络人心,又可搜刮民财,决定修建新马路,并取名“春熙路”,逐步成为成都的繁华商业区域。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改造后,新型综合百货商场与传统专业店相辅相成,进一步奠定了春熙路的商贸中心地位,1998年被中宣部、原国内贸易部命名为我国首批“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
  2000年,成都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春熙路改为步行街,共投入1.6亿元,2002年2月全面完工。改造后的春熙路全长1.1公里,道路由花岗石与仿古地砖铺就,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南第一街”。
  如今,春熙路已成为成都新的城市名片。2005年7月,春熙路步行街旁的一块商业用地拍卖成交价高达2005万元/亩,刷新了近几年全国土地拍卖价格的新纪录,这也折射出了春熙路不断提升的商业价值。
  和春熙路一道成长起来的还有锦里和文殊坊等。锦里古镇,深藏在成都最辉煌的历史见证物中,川西仿古建筑,青石板小路,大红的灯笼,黑瓦、灰墙、青苔、翠竹、酒肆、戏楼、鸡公车、雕花栏……走在锦里的古街巷,可以感受着川西悠久的古风民情,历史的烙印在脚下的青石中无声无息地被岁月遮盖。但沉积着历史、凹凸不平的青石板犹如历经沧海浮沉的老者,沉入静默,守望着古老的家园。
  文殊坊则以禅文化、民俗文化为主题,以川西街院建筑为载体,充分体现老成都人文历史精髓。但它又有别于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豫园、昆山的周庄,与成都武侯祠、杜甫草堂等“纯”历史文化旅游景点也不同,它是以古建筑、古庙遗迹、民俗景观为核心的现代体验式旅游,打造观光、休闲和可参与性旅游,形成集佛教文化、旅游、餐饮、休闲、购物为一体的多功能都市旅游商业文化区。这已成为成都城市的又一张新名片。
 

文化与商业比翼齐飞

    文化商业街毕竟是商业街,除了传承和创新文化之外,赢利仍然是重要目标。正如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毛迅所言:“文化只是皮,商业才是内瓤子。不解决好商业这个内瓤子,不管用什么符号都是白搭。虽然不少文化商街打的是文化牌,但实际上都是借势,做生意赚钱才是真实目的。”
    那么,文化商业街到底依靠何种方式赢利呢?简单地讲,一靠人气,二靠定位。
    有了人气才会有商气。作为一个纯粹的人造商业项目,假如文化气氛不浓,仅靠中式传统建筑的外观是很难吸引人的。如何打好“文化牌”,吸引人流量,是文化商业街首当其冲需要考虑的问题。中国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管理联合会秘书长王永平说:“商业地产要活下来最重要的是两个内容一是品牌,二是人流。好的品牌才能吸引人,有了人在那里走来走去呢,才有可能产生生意。”
    有了深厚的文化历史背景的先发优势,有了强大的品牌力量,有了高涨的人气,只是文化商业街赚钱的必要条件。下一步需要的便是怎样让顾客愿意讨钱买东西。这就需要在商业规划上和经营业态上下功夫。换言之,就是搞好错位经营、特色经营。
    对此,毛迅认为,不管是街与街的定位,还是街内店与店之间的定位都要错位才行。在规划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不同的文化商业街的特色以及自己所在商业街的业态组合,从而有效避免同业的过度集中所带来的恶性竞争的后果。
    “成都市政协特色商街打造及运营管理调研课题组”专家、成都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院长钟强文则指出,特色商街最终目的应该是,商业是核心,特色只是发展方向。文化商街的成功在于三点:互动性,趣味性和唯一性。
    在成都,不管是锦里,还是文殊坊,说到底还是商业在起作用。商业街的发展更多的是依托人脉的自然延伸,而不单是建筑符号本身。钟强文说,美国人可以把一只老鼠(米老鼠)的产业做了几十年,是因为他们的商业运营理念比我们先进。而文化需要表现在商品上,才能体现出它的高附加值。
    当然,文化不是死的,成功的文化商街,它的内容是不断置换的,这样才有生命力。商业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变化,才能不断的发展。文化商街繁荣的动力在于文化的延续和创造。比如,锦里由于引进了星巴克这种外国文化的代表,与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相融合,从而形成了锦里特有的风格。再比如,文殊坊更多地体现出一种市井文化,是一种街区加部分院落的模式。背靠文殊院古刹,文殊坊高度突出佛教文化特色,比如:打造素食文化;深度发掘佛教文化产业,以突出自己的特点。
    成都文化商街的管理公司都很关注入场经营的每一种业态、每一个商家的经营情况,配合商家推出一些主体活动,提升人气。如:冬日里,酒吧生意不是很好,他们便会推出古琴会、小型摇滚乐演奏会等活动,提升酒吧的人气。
    可见,只有文化与商业比翼齐飞,文化商业街才能得以长存。


保护好历史文化特色是持续发展之本

  成都市中心商业区中,三大主要的商业圈共同构成了中心区的商业体系。这三大商圈分别是春熙路商圈、盐市口商圈以及骡马市商圈。其中,又以春熙路商圈最为繁华——太平洋百货、伊腾洋华堂、商业场、假日酒楼、百盛广场、王府井百货等等大型商贸皆在此云集,加上“胡开文”、“亨得利”、“稻香村”、“凤祥楼”等老字号汇萃的传统步行商业街——春熙路,这些共同成就了春熙路商圈的必然繁华。
  与春熙路商圈毗邻的盐市口商圈也因人民商场、成都百货大楼、大业百货、盐市口广场等商贸企业的兴起而日渐崛起。这两大商业圈成为成都市中心商业区的两大重心。春熙路与青年路共同形成的步行商业街体系便成为联系这两大“中心”的商业骨架。
    作为现代零售商业的代表,位居成都的这些商圈它们如何才能走持续发展道路呢?挖掘历史底蕴,增强文化内涵,显然是根本之根本。
    发展好春熙路步行街需要保护好历史文化特色。有研究者撰文《成都市春熙路步行街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指出,从目前国内外步行街建设的历史和实践来看,其建设不但是振兴城市商业的有效手段,更是旧城改造中保护传统历史街区的良策。因此,春熙路步行街的改造重点也在于如何在建设现代城市商业环境的基础上保持并发展春熙路既有的历史文化特色,增加步行街的文化吸引力。
  记者在春熙路上看到,现存许多老字号商业建筑,以及一些重要的历史文物,如基督教青年会馆、孙中山先生铜像等。专家告诉记者,在今后的春熙路建设中,有关部门应尽可能体现和挖掘这些历史素材,用以体现春熙路深厚的历史积淀,形成极富特色的城市人文景观,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来感染人、吸引人,增加步行街的吸引力,促进中心区的商业繁华塑造出具有魅力的城市空间环境。
    武侯祠博物馆前馆长张丽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建筑风格的成功是锦里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具体打造过程中,锦里的建筑既保留汉代建筑的特点,又带有典型的成都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与武侯祠主建筑的主体风格一致,但是每座建筑的形式都不一样。
    在一个充满浓厚文化氛围的都市里,商业离开文化,也就等于失去了源头,不仅投资商不会买帐,消费者更不会买帐。或许,惟有“以历史文化为根基,以现代艺术为龙头,集旅游、购物、休闲、餐饮、娱乐为一体”的文化商街才是天府商都所亲睐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