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术心得”:你能走多远,取决于你与谁同行

(2007-05-22 23:33:04)
分类: 思想类
 “学术十杰”之“学术心得”

你能走多远,取决于你与谁同行

陈 栋

    晚上11点,又接到华中大研究生会的工作人员电话,说要把“学术十杰”活动参与者的资料编辑成册,当是记录研究生会的历史,再次提醒我后天晚上交参加“学术十杰”活动的“学术心得”。当时,我心里想,这帮兄弟还真够辛苦的,本科宿舍都熄灯了,他们还在忙乎。为了“回报”他们这种敬业精神,我也就熬夜写点“心得”吧。
    参加“学术十杰”活动,也是一件偶然的事情。半个月前,接到一个硕士师妹的电话,说学校要开展一个文科研究生“学术十杰”活动,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张耀副教授喊你参加一下。我说学校里的活动尽量不参加,一是无才,二是没有精力,三是尽量把机会让给需要这些荣誉的人。因为我求职就业等可能不是很需要这类“校园荣誉”。再加上自己觉得对学术还是刚入门(或许从专心写博士论文那天开始的),没有资格谈学术,也没有很远大的学术理想。
    师妹王晶和我是同门(吴廷俊教授的学生),是院研究生会主席,活动需要人支持,在她的再三劝导下,我便答应了。我是向她们提供了学术作品的目录,材料都是它们帮我写的,分也是她们帮忙算的。当然校研会同学的辛苦付出就更多了,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组织过活动的人知道,组织活动不容易,组织好一个好活动更难。记得在喻园读本科时,我领导创办了《新闻青年》报,组织策划了“女大学生陪聊调查”、“透视图书馆盗案”等报道,读硕士时,创办了《青年时代》杂志,组织策划了“春节零距离调查河南癌症村”、“中国第一古矿大冶矿区调查”等报道。回望过去,对我而言,校园情怀最浓厚的算是组织了一个在华工具有开创性的评选活动——“2004年度华中科技大学十大公共人物”,后来,校园内的“魅力人物”、“风云人物”等评选兴起。当时,作为组委会负责人,我写了一篇发榜词《你能走多远,取决于你与谁同行》。此时,这句话用在“学术十杰”活动中也十分确切。记得文中写道:“我们一边采访一边思考,努力把我们与这些优秀学子对话、交流、沟通的每一个细节都记录下来。因为这些可以引发人们对这群人、对这个学校,甚至整个对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思考,思考华中大人的人生轨迹,思考华中大这所年轻的一流大学的前途和命运,思考大学精神的走向和未来。”
    今天,当我变组织者为参与者的换位后,对于这方面的感受也颇多。自准备参加“学术十杰”活动后,我的心态很平和,对于结果也没太在意。只是心里想:新闻学院作为华工文科的龙头学院之一,不能在这样的活动中表现得比较差。另外,在这所理工医科背景很浓厚的大学里,这也是展示华工文科研究生水平的机会,文科研究生总不能被理工医科的甩得太远吧。于是,似乎有了一点“为荣誉而战”的感觉。
    对于校园评选,标榜一些新的口号、理念是必要的,是打造活动品牌的需要,但是比标榜更重要的是树立真正的标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希望“学术十杰”能起到这种功能。
    你能走多远,取决于你与谁同行。作为华工人,能参加这样的活动,无奈而有幸,却又倍感知足,因为这是一段回忆,也是一段与强人赛跑、与思想赛跑的游戏。同时,在这样的活动中,自己能认清与别人的差距,学习别人的长处,并为我所用。
    作为一名好久没参加校园评比的“选手”,衷心祝愿“学术十杰”活动能够成为华工人“思想的引擎”,引领华工学子享受与思想赛跑、与标杆齐舞的快乐!
    夜深了,春末夏初的喻园依然是那么宁静,环顾窗外四周,只剩“一盏孤灯”,该睡觉了。但此时我深刻地感受到:华工的美丽或许只有深入她的人才能体会,华工的气质或许只有成就她的人才能获得,华工的未来也只有曾经与她同行过的人才能把握!


                                          2007年5月21日

 

附:
姓名:陈栋
出生年月:1981年12月
籍贯:湖北大冶
学历:博士
导师:吴廷俊 教授
所属学院: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研究方向:新闻史论
座右铭:与思想赛跑
获得荣誉:免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